论当代出版生态环境中的书评失语现象

来源 :中国编辑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评,简言之,就是以求实的观点,对图书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见地的剖析评论,分析图书的对错优劣,评议图书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影响力,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揭示报道各种文献信息载体的方法和文体。本文指出了书评主要呈现的几种形式:一是标新立异的谩骂式评论;二是毫无节制的吹捧式评论;三是故弄玄虚的学术式评论。因而,拯救书评,还书评以本真,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是当下书评业的当务之急。对此,笔者以为:一、书评应走职业化的道路;二、书评应走大众化的道路。
其他文献
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本属老生常谈。本文提出图书质量问题,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主要是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之进行了突出市场取向的出版改革,出版社转制,发展出版企业。若问当前图书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要而言之,利益驱动是客观原因,重利轻义是主观原因。笔者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图书质量滑坡,进而形成了图书出版低俗化倾向,甚至出现
本文指出编辑工作是信息社会出版传播活动的重中之重;阅读率走低和无书可读告诉我们,只有精品才能拥有读者,占领市场;知识就是力量,必须有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认真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弘扬职业道德。
原创的概念原指文学作品,之后演变到其他领域。编辑原创意识,阐释起来,大同小异。编辑原创意识就是编辑的深加工;就是编辑思想、就是编辑的创新能力、就是编辑对书稿的提升,就是编辑站在比作者更高的高度来观照书稿,从主题、题材、结构、文字等方面打磨,并且还要在封面设计、版式设计、营销等方面注入编辑思想,这样当书稿成品时,它就会成为有编辑原创意识的作品。本文分析了编辑原创意识的建立,探讨了编辑原创意识的现实意
策划编辑是出版社图书选题的开发者。策划编辑根据自己对社会存在状态、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科学预测,根据本社实际能力和本身的优势,通过对无穷信息的掌握和筛选、对图书业态的分析和把握、对图书市场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科学地策划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的科学预测是图书效益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本文分析了选题策划和科学预测素质,简述了科学预测素质的具体体现:对市场需求和销售前景的科学预测;对图书成本和图书形态的科学预测
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折射,无论是策划选题,评估来稿,还是案头编审等等,都是对编辑本身文化素养的检验。笔者认为编辑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功底、知识水平、创造能力。
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版业已由转型阶段进入了转制阶段。在这样一个新时期,如何提高图书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出版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图书质量问题已成为出版业改革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关于图书质量问题仍是本次年会的中心议题。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本届学术年会上,会长刘杲同志作的主题报告,题为:“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他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改革
本文指出出版业发展进入资源整合时代,介绍了出版资源的特性:内容的主导性、再生的增值性、开发的相融性,并提出了提升资源整合力的路径:善于以发现的眼光去挖掘和开发资源;努力寻找和发现出版优势与社会相关单位优势的“契合点”;转换优势,把出版社出版优势转化为相关单位的优势,在优势转换中开发新的资源“链接点”。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结合目前古籍整理工作的特点,结合学习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认识到古籍社编辑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本文提出: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认真执行新闻出版工作的政策、法规;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分清档次,合理安排;影印古籍,传本扬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笔者是一名地方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理应为地方教育事业提供优秀图书,这是自己应尽的文化责任。认清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履行编辑的文化责任。本文试就编辑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谈点想法。
近年在西方颇被人称引的德国学者韦伯,曾一再强调人文科学的主体的独特性问题。事实上,书评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独特性,但似乎还远远不够。有论者认为,中国有个成语“不即不离”,用它来说明书评与图书的关系是十分恰当的。一篇好的书评,必须具备完满自足的独立性,它不依傍于图书而独立存在,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这种特立独行的价值,固然来源于书评作者的主体意识。本文指出学术书评的一般意义在于形成学术规范、扩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