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阳和系统论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异病同证机制的思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年会暨第二届系统和网络生物学与中医药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qq11qq11qq11qq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开展可从中西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共性认识出发,着眼于具有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基于阴阳学说和异病同证理论,从“髓空”等于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的假设入手,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摒弃孤立看待神经元的思维方式,建立星形胶质细胞-海马或多巴胺神经元双向调控系统模拟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对活性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致不同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的机制,脑内具有阴阳属性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递质GABA动态平衡,及其关键机制谷氨酸-谷氨酞氨代谢循环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中医药防治脑老化疾病的异病同证特色理论提供实验室依据,也为中医特色理论应用于西医学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56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优质护理服务,治愈46例患者,8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结论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
目的 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在治疗顽固性腹水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内置入,留置7~16天,间断腹腔放液治疗,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腹胀、呼吸困难均明显改善,疗效显著,感染及并发症少。结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能定时、定量引流腹水,方便、安全、有效,避免了反复的腹腔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降低了感染几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消胀方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住院部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1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治予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胀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的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Child-Pugh分级明显下降(P=0.001),治疗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NAFL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调肝理脾法组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水飞蓟宾治疗,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按照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分层,治疗前治疗组轻度62例,中度68例,重度48例;对照组轻度55例,中度60例,
文章指出有结核典型症状及生化表现者较易诊断,但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及生化表现,临床对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通常强调多于青壮年发病,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有腹外结核病史,腹壁柔韧感及渗出性腹水。针对此患者的治疗体会及相关文献,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脾功能亢进,削弱了机体免疫力,易导致结核菌感染或原有结核病灶活动,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表现相互重
目的:分析70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草药名列之首(占38.9%);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多为轻度(占52.8%),停损肝药及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治愈好转率为97.1%.结论:应重视药物的肝脏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入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和血、尿淀粉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血淀
文章对2005--2011年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急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热毒血瘀互结是其病机关键。“不通则痛”,治疗以通为第一要点。采用中药灌胃、保留灌肠可加强肠蠕动,解除肠麻痹,达到通里攻下、胆汁胰液内引流的效果,是一种主动的、“动”的治疗方法。胰腺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静脉滴注的丹参针的主
目的:探讨柴青消痛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2例;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Ol).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PRL和E2水平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对PRL、E2的降低作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采用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方法,疗效显著.在此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并配合孤养诱导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过程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神经递质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客观、可量化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利用CUMS并配合孤养模型建立抑郁大鼠动物模型,以体重、糖水偏爱率和旷场实验(穿格数和直立次数等)结果评定大鼠行为学的动态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法(HPLC-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