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初探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er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安全事故的4种表现入手,分析诱发事故的4种原因,从管理体系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作业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安全文化建设7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指导今后的人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其他文献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Pa低槽、700hPa切变、850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和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3年5月24日~25日(简称“5.24”暴雨)和6月8~9日(简称“6.9”暴雨)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都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中低层低涡切变及低空急流的建立等有利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的西南暖湿气流.发生前期“5.24”暴雨西部湿度条件较好.“6.9”暴雨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4dvar反演风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基层气象台(站)常用的几家数值模式产品,对2012年8月3-4日发生在秦皇岛地区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降水量要素等方面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暴雨过程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由高、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触发产生的.从连续的自动站风场资料和4dvar反演的多普勒雷达风场资料可知:在台风
暴雨是廊坊地区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单站暴雨和局部暴雨是最多的出现形式,因此暴雨落区预报是业务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任务之一.利用1980~2012年廊坊地区暴雨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地表0厘米、地下10厘米、地下20厘米地温资料及2011年40~320厘米深层地温资料,研究分析发现:暴雨产生是地气环流相互作用耦合的结果;地温场的分布和演变是廊坊地区暴雨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暴
通过对Micaps资料和NCEP资料的分析,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受高空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降水前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高湿为后期降水提供了充足的热力和水汽条件.夏季在有利于大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要着重考虑有无触发系统,低层切变线和低值环流的位置和移动与强降水发生区域直接相关.
利用MICAPS资料和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河北中南部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从500hPa平均高度场、低层风场及温度场、地面气压场等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大雾期间500hPa为平直偏西气流或西北偏西气流,没有明显的槽脊活动,冷空气活动较弱.而没有出现大雾的时段,500hPa为明显的西北气流控制或有槽脊活动;大雾期间在850hPa以下都存在逆温层,强逆温层在925hPa以下时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一次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的维持使高空冷空气在贝加尔湖横槽中大量堆积,河套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加速了低层气旋性辐合的形成.低空急流使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石家庄、邢台北部的块状回波与邢台市区附近的带状回
利用micaps3.0、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21-22日秦皇岛地区出现的一次暴雨至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横槽、700hPa低涡及副热带高压,强降水落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附近.红外云图上副高边缘降水云系在沿海地区发展为多个强降水云图,造成我市沿海地区大暴雨天气.同时K指数、相当位温、涡度
本文利用夹卷混合过程对积云微物理参数的影响,开发了一个估算积云中夹卷率的新方法.该方法直接从夹卷率的定义出发推导获得,利用某一高度上干空气与绝热云混合时的混合比例来估算夹卷率.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个混合比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获得,该模型考虑了云块的绝热生长和夹卷混合过程.为了验证该新方法,本文分别用新方法和传统方法估算了积云中夹卷率的垂直廓线,对比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首先,利用积云观测资料估
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南区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地区、西藏东部)水汽总量和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区域水汽总量近50年来呈整体减少趋势;水汽含量在850hPa-700hPa之间最为丰富;西南区域东湿西干,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水汽总量相对丰富;影响西南区域全年水汽量的有四个输送通道,春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偏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