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髌骨副骨化中心误诊为骨折一例

来源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就一例儿童髌骨副骨化中心误诊为骨折的病例进行了综述。指出,髌骨副骨化中心本身较为少见,且一般无临床症状,常因外伤或其它原因检查而发现,因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髌骨骨折。本例初诊失误有几个原因:①对髌骨副骨化中心及二分髌骨解剖变异认识不足。②询问病史、查体不仔细。③阅读X线片仅凭一个体位摄片即认定为骨折,而非正侧位片及对侧摄片对比观察。上级医师重新询问病史及查体,双膝关节对比摄片及多体位观察,确诊为髌骨副骨化中心,骨骺线未闭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MSI)对颞叶癫痫患者癫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23例颞叶癫痫的患者进行了MSI检查,将结果与普通EEG、视频EEG和皮质EEG结果进行比较.其中8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伽马刀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MEG显示单致痫灶15例,多致痫灶8例,MEG于V-EEG的符合率为84.6%,17例MRI检查异常,MEG与MRI结果符合率76.4%.8例术中ECoG定位检查,与MEG定侧定位均
建立大鼠模型,研究帕金森病额、顶叶皮质感兴趣区内组织代谢改变,探讨其在皮质功能改变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D大脑额叶皮质存在神经元突起或突触的丢失、功能降低及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并随时间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这可能是该区存在功能障碍的原因;而顶叶皮质存在神经元突起或突触的增多及功能亢进,但时间短暂,呈一过性,这可能是一种代偿现象。
用3.0-T MR 3-D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图测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脑深部灰质核团铁含量,通过对以上两种病变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变化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它们在脑深部灰质核团的病理改变。
运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及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颈髓结构的改变以及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指出,DTI定量指标对颈髓的脱髓鞘病变敏感,在鉴别MS与NMO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作为脱髓鞘病变临床监测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以期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指出,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
目的:探讨同步减影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临床怀疑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传统的MSCTA检查者32例,同步减影CTA检查者36例.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传统的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均为93.8%、93.8%、100%和93.8%,而同步减影CTA者均为100%,但两者无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以期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中的特征为T1WI和T2WI呈等、低、高或混杂信号,“铁环征”不明显,在SWI上表现为在低信号中伴有点状、条状、桑葚状高信号,并周围有较宽的低信号环,出现明显的“铁环征”。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分析近些年出现的放射科的医患纠纷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方法措施。指出,针对放射科关键环节及特点进行全面、有效的了解,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以病人为中心,加强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可避免放射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随着CT的广泛运用,对比剂在影像学诊断的重大作用,故做增强前的静脉穿刺尤为重要,而成功的穿刺是保证检查顺利的基础。因此,在工作中应不断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总结相应的对策,使穿刺成功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努力做到一针见血,不做重复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