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传播--以唢呐在河北传播为例

来源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自古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其辐射亚、非、欧三大洲.以政治与经济为主的交流,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唢呐(Suona)、So-na、苏尔奈伊(Surna)、祖尔呐(Zarm)、肖姆管(Shawm)等双簧类乐器在这条通道上不断地交融与发展.本文以地处“丝路”东传末端的河北为例,探讨唢呐在此地的传播与发展,管窥唢呐经“丝路”传人中国后在不同地区所生发的一些形制与音声变化。以此深入认识艺术在人类迁徙过程中的变化及人类审美共性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其他文献
怒族的文化与其所居住的特定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山势险峻、生活艰苦,怒族有四个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州及西藏察偶县等地,他们长期与地方上的其他
少数民族刺绣工艺作为我国传统美术的一种类型,具有实用性,同时又是珍贵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它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信仰、节日、戏剧、神话、建筑等都成为我国的民族民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但是,城市化的建设又必然是建基于历史之上的,保护城市历史和尊重城市既有特色,将为城市累积历史文化底蕴和增添新时代的光彩有机的融合
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常被学界诟病为多是一种孤立性的个案描述与阐释,多呈现出共时性研究的学科理念,而对当下音乐表演活动的"历史构成"文献文本的深度考证与挖掘关注不够.
回顾美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两点:其一,运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研究以"非我"文化事项为要,是学科的主要根基之一;其二,美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促进着学界投向"他者文化".
全球化以其巨大的"现代性"能量,冲击、模糊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有形、无形的边界,引发了人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重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结构性失衡
民族艺术学问题在1990年代被李心峰先生以系列论文的形式集中阐述过,但这一话题却没有研究者继续深入.在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风生水起的当下,艺术学该如何为民族
本文主要考察人类学以及与人类学的学术价值取向相近的民俗学、社会史、文化史等学科的物质文化研究理论和视角。物质文化研究的宗旨不仅仅是研究器物和技术,而是以器物和技术
学科立场着重回答这一学科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视角。学科立场,即学科意识和视角要着重回答“只和学科视角。艺术人类学的艺术人类学是什么”、“艺术人类学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
"艺术"这一术语有若干意义,皆涉及人类技巧的实施和产品,与审美(而非功能的、宗教的或科学的)属性有关,能够愉悦人的感官.有的艺术可以诉诸单个感官,如绘画,有的艺术则调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