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村落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以信阳市光山县村落聚落为例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的投入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影响.本文以信阳市光山县传统村落为例,旨在对信阳地区传统村镇聚落与民居进行资料研读以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聚落这样一个综合的、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的系统出发,在豫南地区地域文化背景下对信阳传统村镇聚落的整体空间模式体系进行研究并总结其聚落空间形态,得出目前信阳的村落演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中国文脉传承的珍贵基因库.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本文从传统村落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机遇、可行性、可能性进行分析,以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及成果为例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与发展的新模式.
近年来,以乌镇西栅为蓝本的“乌镇模式”成为不少古镇开发的样板,被不少景点效仿.2014年开始,中信集团与乌镇旅游管理集团联手合作开发广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古镇.从项目启动至今两年多,很多屋主和租户都不愿意迁出,更引发居民多次集体反对集会3,项目进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本研究以赤坎镇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与遗产的角度出发,对比国际文化遗产保育发展理念下的海外保育方法,从居民、历史文化背景
在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中,许多传统聚落不得不面临着整体迁移的命运,聚落重建应运而生.在新技术新材料冲击下,如何在传统聚落的重建中对其文化历史价值进行传承则是热点争议话题.文章通过梳理过往传统聚落重建的方式方法,总结出其“关注实际”、“关注形式”、“关注情感”三个阶段,并对比分析其中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象学观点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观点,通过以点带面以及居民参与的具体方式实现对原聚落形成过程的再现,
黄土窑洞是西北地区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冬暖夏凉、绿色、环保、无污染、低能耗的建筑形式,传统窑洞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土窑洞建筑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详细介绍了黄土窑洞建筑的结构形式和优势,分析了黄土窑洞建筑衰微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加强传统窑洞建筑及西北地区传统风俗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广西桂东地区的生土建筑越来越少,八十年代之前村民建的房子主要以泥砖、木头和黑瓦屋为主,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财富收入增多,村民纷纷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当地原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生土建筑逐渐被拆除或遗弃,随着老一代的工匠的老去和离世,生土建筑主要材料砖、瓦的制造技术失传,甚至整个营造手法也失传.由于采用生土材料,耐风雨侵蚀的作用较差,因此一旦没有人维护,就比较容易漏水,最后导致倒塌,
豫北地区地处中原文化圈,地形地貌丰富,传统聚落选址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结合地域特征,因势就利,传统聚落形成了平原寨堡聚落、山地寨堡聚落、古道聚落和自由式聚落等,聚落布局显示出龟形格局以及宗族意识影响的集中式特征.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丹东市民居形态丰富多彩.本文以丹东民居形态为对象展开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方法,对东港、凤域两地保护较为完好的汉族、满族、锡伯族等民居进行调研.基于关宅与大梨树等村典型民居的考察,运用抽象化、图像化方法提炼了民居原型,并给予图表化的模式归纳,试图为传统民居的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宽广的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与建筑形式也会因为其地域差异、民族差异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民族为例,简要的概括和分析了鄂温克民族随着由游牧到半游牧再到定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民居建筑的发展过程和每种建筑类型的特点与搭建过程,对鄂温克民族的建筑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来到中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与周边汉族、藏族等民族不断融合.根据宗教活动的需求,他们利用中式建筑木结构的特征,建造了大空间的木结构清真寺礼拜殿与盔顶建筑邦克楼;根据居住生活的需求,他们利用地域资源,借鉴河湟庄廓民居的形式,创建了篱笆楼.这些都是撒拉族来到中国后,在循化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建筑类型与发扬的建筑特色,是撒拉族中国化、本土化的物质见证.研究它们不仅有助于撒拉族认清其民族文化内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空间形式,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本文以云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传统聚落的选址、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梳和分析比较,以探讨归纳云南传统聚落具有的构成要素和意象特点,为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与文化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