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五次大(暴)雪过程的准地转Q矢量诊断分析比较

来源 :200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资料,对黑龙江省2007年1—3月份的五次大(暴)雪过程,进行准地转Q矢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准地转Q矢量湿锋生函数、准地转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与大(暴)雪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黑龙江省的大(暴)雪预报有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2月1-2日的降雪成因,对天气过程中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数值预报产品对这两天天气的预报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7年3月4-5日,东北地区南部出现近50年来最大的暴雪天气,丹东出现了90 mm以上的暴雨天气。本文从环流形势演变、影响系统发展、高低空急流配置、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以及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在强降水预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西南暖湿气流维持时间长,给浙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资源,这是这次暴雪天气产生的条件之一。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扩散补充,且冷空气主力位于东部,在过程时间内保持了有利的降雪温度条件,地面温度维持0~4℃,有利于地面积雪。长江下游的波动使得水汽、能量几种,加剧了浙江的降雪。同时浙江上空在850~700hPa之间存在逆温层,具有十分有利的降雪大气分布。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或上级指导预报为预报蓝本,以合理气候区划为基础,以预报产品数据流为业务流程的精细化预报订正平台设计,并从精细化预报订正平台的特点、需求、设计原理及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建成,为制作多站点、多要素、高时空密度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现国家、省、地(市)三级预报部门 逐级指导、属地订正业务流程提供了业务平台。
本文着眼于气象台站广泛应用的Micaps系统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料,从日常业务实际工作出发,对2006年12月29—30日,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及地形作用加剧中尺度低压的发展、加深,导致弱过程局地降雪增强;对弱降雪过程引发的航空、道路交通受阻的可能因素进行探讨,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常天气预报对这种弱天气过程引发的“
本文针对2007年4月17日02-20时,南方大部地区遭受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2007年5月23日14-18时,四川东北部、重庆大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出现的雷暴天气,重庆市开县发生严重的雷击灾害的三个典型个例,利用全国常规观测资料对GRAPES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天气学检验。以期找出该模式在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结束的趋势预报方面和物理量场预报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几种基于超级集合思想的多模式数值预报的变权集成处理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方式,为预报员从海量的数值产品信息中提取更为准确和精细的集成形势场、夏季降水预报、冬季冷空气活动预报、集成矩、特征线路图等多种具有较高质量的集成统计新产品,能反映各类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精细化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面上位涡IPV、水汽通量、温度、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多种路径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利用近4年吉林省出现的6次明显降雪天气过程,从高空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入手,分析研究了地面影响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了吉林省灾害性暴雪天气模型,通过对水汽、冷空气等相关条件的分析,得出了暴雪的主要成因,为今后提高暴雪的落区预报,及时准确地发布高级别预警信号提供参考和依据。
2008年1月中旬到2月初,荆州市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的低温雨雪过程的天气特征、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期望对今后的降雪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分析认为:旺盛的西南急流,强的垂直风切变,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提供了降雪区的上升运动与水汽的辐合;强冷空气维持,逆温层结构决定了降水的性质,而中高纬度稳定的阻塞形势和中低纬度平直环流和南支多波动使降雪天气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