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叠合盆地--盆地构造新概念:柴达木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新进展

来源 :“全球构造、盆地与油气响应”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kf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沉积巨厚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柴达木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柴西地区大油气田的持续新发现,为建设千万吨级高原大油田奠定了扎实的资源基础。随着勘探的重大发现和开发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深化和升华对柴达木盆地构造的认识,以形成具有柴达木盆地特色的地质和勘探理论。柴达木盆地作为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除了具有构造叠合、晚期成藏等普遍规律外,还具有鲜明的特色。纵观国内外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属性的研究,主要代表性观点有:1)以石油地质志(1990)为代表的3 阶段认识:断陷盆地(J-K)、坳陷盆地(E)和反转盆地(N-Q),赵文智等(2003)和金之钧等(2006)的认识基本与这一结论相似;2)以Meng & Fang(2008)为代表的地壳挤压“向斜坳陷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时由于新生代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上地壳弯曲褶皱,形成现今典型的“轴心”型柴达木盆地;3)以Yin An 等(2008)为代表的“盆缘掀斜-背驮式盆地”模型,该模型强调了柴达木盆地是南祁连冲断带的前陆盆地,对东昆仑-祁漫塔格来说又是一个背驮盆地。贾承造院士(2007)在高度总结和概括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构造属性和油气勘探的基础上,提出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这一新概念,但是“柴达木盆地”在这一体系中仍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单元,与其他环青藏高原盆地系统具有明显不同的属性和演化过程。由此可见,柴达木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背景和属性,也具有独特的成藏过程和成藏规律。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几个唯一性:1)全球唯一以两条大型走滑断裂带为边界夹持的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和南缘的东昆仑走滑断裂带;2)唯一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大型陆相含油气盆地;3)中国西部唯一以新生界油气藏为主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上述不同于其他盆地的特征和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其理应具有独具特色的盆地理论和成藏理论。在系统分析东昆仑走滑断裂带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是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边界断裂带、东昆仑走滑断裂带是控制和调节柴达木盆地不同构造阶段盆地属性及其变化的主要调节断裂带、柴北缘边界断裂带是性质为transpression 的被动适应边界,柴达木盆地是一个由两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主要包括: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控盆边界,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开始于49Ma 左右,总的走滑量在360km,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活动控制了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及其迁移规律,控制了主要生油凹陷的发育与分布;柴西南及祁漫塔格地区发育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活动时限由昆北断裂的中新世向南变化至现今的东昆仑断裂带,祁漫塔格地区左行走滑断裂的活动时间向南不断变新的特殊现象指示了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自早中新世活动以来不断自南向北逐渐迁移生长,是一种特殊的对柴达木盆地的走滑构造叠合作用;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两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合,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新生代地层的沉积,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特别是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其他文献
煤层气井的产出机理决定了其生产方式必须通过排水降压,排采是煤层气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生产管理中需针对煤储层特点及煤层气井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的排采制度,因此加强排采技术的研究对煤层气井的高效经济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油田公司在蜀南地区从事煤层气开发近四年,针对本区域高煤阶煤层吸附能力强、临界解吸压力高、渗透率低的特点,总结了煤层气井排采规律,制定出一套相适应的排采技术规范和管控原则,通过
激光钻井作为21世纪先进钻井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其相对于传统钻井技术的优点已得到国内外钻井专家的广泛共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未得到实际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煤岩本身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从破岩可行性、工艺可行性、钻具可行性、安全工艺保障、激光钻进+气体钻进工艺的优势、激光钻井+定向钻进的优势、激光钻井+智能钻进的优势等方面证明了激光钻井技术应用于煤层气开采定向钻进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寿阳北区块位于沁水盆地北部,是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富集区,通过搜集区内以往勘探成果以及煤层气参数井资料,从地质条件、煤层发育情况、含气性、煤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区具备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条件;山西组3号、太原组9号、15号煤层是该区目的煤层,其中15号煤层为主力煤层;该区东北部构造简单,主力煤层较发育,埋深适中,煤层较厚、含气量较高、渗透率较低,封盖性良好,是下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煤层气(瓦斯)是指赋存在煤层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也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清洁能源.目前煤层气勘探仍以二维地震为主,近几年在鄂尔多斯东缘以及沁水盆地进行了煤层气三维勘探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煤层气三维勘探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三维勘探与二维勘探的差异,强调了宽方位三维勘探的重要性,同时对煤层气三维勘探中观测系统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叠前深度偏移在煤层气三维勘探中的重要性,并对煤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大,但煤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因而水力压裂技术是煤层气增透改造的核心技术之一.煤层气水力压裂的裂缝扩展模型由于煤岩的复杂岩性因而与常规水力压裂存在很大区别,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系统分析了煤层气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裂缝尖端效应、多裂缝复杂情况、纵向上“T”、“I”型缝复杂裂缝形态、人工裂缝-天然裂缝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考虑割理发育及纵向上复杂
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结合自编子程序,对柳林煤层薄差层的分层水力压裂改造进行了研究.选取了一口典型的煤层气井,建立了该井的三维计算模型,模型中包括了套管、水泥环、射孔、产层和隔层.对该井三个小层的分层压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编写子程序实现了前期裂缝闭合在支撑剂上对后续压裂裂缝的影响.计算得到了三个小层中水平裂缝的形态和压力的变化,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利用四川盆地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资料,结合测井、岩心等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构造特征、作用、演化过程对油气成藏要素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主要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的联合控制.①“兴凯”和“峨眉”地裂运动形成的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控制了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发育,特别是对烃源岩和储集层展布的控制作用明显,致使烃类的富集区集中
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地层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华北板块本部.华北板块北缘发育泥盆系前坤头沟组,石炭系朝吐沟组、白家店组、家道沟组、酒局子组和二叠系清凤山组、于家北沟组,总体上表现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完整沉积序列;华北板块本部发育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上石盒子组和蛤蟆山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厚度较薄的稳定沉积序列.通过采集的朝吐沟组和清凤山组火山岩锆石U-Pb 测年分析,莲花山朝
巴西和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处于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地质背景,沉积和演化都受控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南大西洋张开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前白垩纪裂前克拉通、白垩纪早期—早阿普特期同裂谷、晚阿普特期—阿尔比早期过渡和阿尔比期—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四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过渡演化阶段,受Walvis 海脊和Rio Grand 高地的阻隔,使得巴西和西非两岸盆地处于半封闭浅水环境,在气候温暖干燥和蒸
会议
2011年7月12日位于高石梯构造上的高石1 风险探井在震旦系获得102万方高产工业气流,取得四川盆地自1964 年威远气田发现47 年来古隆起勘探重大突破,发现了高石梯-磨溪地区安岳震旦-寒武系超地质储量万亿方特大型气田。本文充分利用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盆地原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四川克拉通内表现为南北向隆坳构造格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