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系统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利用T213(0.5625o×0.5625o)资料和近年来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分钟降水资料、FY —2C 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7 年8 月8 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对暴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与低层东西向切变线和高层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的相互配合为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关中周围水汽通过偏东气流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而水汽的快速变化形成关中暴雨的突发性和历时短而强的特征;高空反气旋涡度的发展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和次级环流圈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显示:强暴雨是由一个MαCS 的发生发展产生的,MαCS 又是由2 个 MβCS 合并发展而成,其内部对流单体的发展合并和独立加强形成岐山、礼泉和高陵3 个大暴雨中心,这些对流单体的发展是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的,强降水落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岐山强暴雨是由多个中γ尺度对流单体形成的“列车效应”产生的;礼泉强暴雨发生在弓形强回波顶点附近;高陵强降水发生在弱回波带上,其降水主要是由风向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所致。
其他文献
地面臭氧作为一种光化学污染物,近年来随着机动车的急剧增加而显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文分析了2009 年7 月到2011 年6 月的数据,得到两年的年均值分别为30.7ppb 和33.0ppb,增长率为7.5%。通过分析地面臭氧日均值变化图,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同时地面臭氧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产生季节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地面臭氧的生成原理,地面
利用临安大气本底站最近6年的酸雨观测数据,研究了临安大气本底站降水pH值、酸雨发生频率的时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借助后向轨迹分析,分析了输送形势对临安大气本底站酸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最近6年间临安大气本底站降水pH值各月均值均小于4.5,均达到强酸雨的程度;临安大气本底站的酸雨发生频率表现为夏季低、秋季高;1985-2010年间临安大气本底站降水的年均pH值全部达到酸雨程度。根据
据杭州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各自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 年度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表明悬浮颗粒物已成为影响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空气质量的十分重要的大气成分之一,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1400 毫米,研究悬浮颗粒物受降水量的影响情况,对开展大气成分服务具有一定的意义。临安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大气环境本底区域,
通过利用Micaps 常规气象资料、NECP 再分析资料、FY2C 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2010 年6 月初广西特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850hPa 低涡切变、 500hPa 高原小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个例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存在着明显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高层存在下伸的θ se 呈漏斗状分布、明显的湿度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天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雨量以及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对2010 年5 月31 日-6 月1 日发生在广西的一次切变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的高空切变底部诱发低层低涡,从桂西北向东南方向进入广西;低涡东部切变线北侧为华北高压,使得中低层在江南北部到华南东部维持偏东气流,江淮气旋难以发展,低层的辐合区维持在105°E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卫星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广西 一次大范围暴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 明,此次过程发生在500hPa副热带高压强盛、西脊点偏西的背景下,广西北湿南干,850hPa低涡西侧的切 变线南压影响广西时,水汽在广西北部强烈辐合,MCC由断裂的锋面云带在广西北部强烈发展形成。副热
2010 年5 月31 日夜间到6 月1 日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在广西的中部造成对流性强暴雨,局部地区1 小时雨量达到了98mm,最强24 小时累计雨量达到503.9mm。分析表明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产生于低空急流的暖湿气流中,为发展于西南暖湿气流中的右移行风暴。 500hPa 涡度分析表明:暴雨发生时都安到来宾都处于正涡度带内,涡度中心有两个,一个位于来宾附近,中心值达到1×10-5s-1,01
本文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 个站点1961~2007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4 年广西春旱的特点,并用NCEP 再分析资料、NOAA 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 项环流特征量资料等,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分析等方法,从大气环流季节尺度和季内尺度两方面入手,对2004 年广西春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4 年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旱涝交替明显,虽然总降水量与历年同
2010年1月2日到3日北京遭59年来同期最大暴雪袭击,为了研究此次天气的特点,以便于对以后此类天气做出更好的预报。本文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加密站小时降水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该次天气过程出现的暴雪,雪后强降温和大风等特征,做了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高空槽配合贝加尔湖强冷空气南压,与北上的南方暖湿空气共同配合作用形成。通过水汽条件、动力因素等多方面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
利用黔东南地区1980-2010年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线性倾向估计系数方法分析变化趋势、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理模型确定气温变化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等。结果表明:近30a来黔东南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关系是最为密切, 与蒸发皿蒸发量的发展趋势最为接近,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年代际峰值变化基本一致,但气温增温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