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以基于色彩敏感性分析的洛阳城市色彩规划为例

来源 :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好的色彩规划设计必须是基于人本主义的,注重文化传承与体现人民满意度的规划设计.城市色彩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类似,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年代、不同高度、不同保护等级、不同人流活动强度、不同城市意象要素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自然山水景致与人工人造景观的色彩重要程度。城市色彩敏感性分析可为人本主义的城市色彩规划提供新的技术与方法支撑,也可为落实新城市议程与城市双修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珠三角传统产业镇的城镇更新、产业升级与城镇空间品质提升并不同步,本质是以经济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粗放式发展路径无法协同空间的经济属性和品质属性.本文重点探索如何在产业镇升级更新过程中,以公共休憩空间为载体,提升城镇空间品质的路径.
在面临多元化的自然特征、区位特点、风貌特色、文化特质及潜力特性等发展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遵循云南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巩固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历史新命题.针对云南省提升城乡发展品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即构建规划智库,筑牢规律理念转化平台;精耕违建整治,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双修,完善永续发展精准响应;研判策划特质,助推特色
英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历史久远,政策法规先行,为了保护乡村的自然美景,增进公众对这些地区特殊品质的理解和增加公众享受的机会,英国划定了一系列指定区域如国家公园及卓越美景区等,明确了行动主体及权责,有效地遏制了乡村的持续衰落,为城市居民享受美丽的乡村风光提供了有力保障.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长期以来,都市高度城市化而农业属于乡村.土地开发将农业排挤于城市外围,同时也切断了城市居民与土地、四时的联系.当今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诸多现实困境促使大众对和谐的田园式聚居环境的追慕,人们渴望接触自然,获取健康食品.本文以杭州云谷小镇规划为案例研究
乡村发展不能死守经济这一条线索,而要围绕“生活”这个最本质的东西,以人为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建设,统筹协调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四者的关系,形成整体的吸引力。对于农村极度薄弱的环节要尽快补短板: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而不是采取当前普遍使用的集中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速农村的消亡;要提供与城市无差别的市政基础设施,让人住得舒适、住得体面;要创造可以在农村生根的就业岗位,比
从区域的视角探索乡村聚落遗产集群保护,不仅仅是从文化整体性意义上的尝试,更是“提升城乡发展品质”的重要策略。通过有效的集聚,能够将零星的、片段的、微不足道的乡村遗产集结为一个整体,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城乡发展目标相统一,以其固有的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转变成为一种城乡演进的“文化驱动力”,促进乡村发展。
人类社会学认为,文化价值系统是一个惰性很强的系统,要改变它往往需要借助传统的力量.提升当代中国城市品质,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同样需要借助传统营造中的智慧.本文尝试从一个古镇的传统营建方式入手,结合十年规划跟踪建设经验,从城市规划角度,总结传统营建智慧对提升我国当代城市品质的些许启示.
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强调内涵提升与文化营造,总体城市设计也将注重对城市文化格局的构建及其表征空间的塑造.西安于2014年底首次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由西安市物质空间格局转向关中区域文化格局,在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视野中定位西安的精神坐标;由分级要素组织转向跨级要素整合,在文化、空间、时间和体验四个维度下选取反映自然山水、都城脉络、现代特色和文化感知的核心要素库,构建大西安艺术构架,辅以三维模型刻画
老城更新历来都是复杂的问题,文化空间修复引导老城更新根本是激活老城活力、重组社会成员沟通网络。如何有效地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解决社会各方矛盾是规划与社会工作有效融合的合力实践。以点、线状的文化空间修复为媒介,保证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区域微更新,找寻逐渐达到老城健康有效更新微循环的模式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
与传统色彩规划相比,上海闸北区色彩规划研究有两点思路上的调整:改变”主色调”思路,聚焦研究对象—建筑基调色。此次研究把建筑“基调色”分析作为切入点和重点,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基调色合适的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的色彩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