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甲醚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凋亡诱导的研究

来源 :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006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蒿甲醚(ART)对人舌鳞癌Tea811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蒿甲醚作用舌鳞癌细胞48 h后的早期凋亡和其亚倍体峰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蛋白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蒿甲醚作用舌鳞癌细胞48 h后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00、200和300 μg/ml浓度的蒿甲醚作用于舌鳞癌细胞48 h,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92%±0.18%、3.73%±0.67%、6.46%±0.46%与对照组比较逐渐增加,但是其中100和200μ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凋亡率(亚倍体峰)分别为3.63%±1.29%、4.37%±0.70%、8.36%±1.45%与对照组比较逐渐增加,但是其中对照组和100μg/ml组、100μg/ml和200μg/ml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增加,舌鳞癌细胞中Survivin表达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结论 蒿甲醚对舌鳞癌细胞有凋亡诱导作用,且有些浓度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下调Survivin表达可能是蒿甲醚诱导舌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以miR-17为靶点的反义核酸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人工合成miR-17的反义核酸,硫代修饰,以LipofectamineTM 2000为载体转入K562细胞.MTT检测转染反义核酸后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反义核酸作用后K-562细胞内miR-17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转染反义核酸后的24、4
目的:研究评价B超、X线模拟定位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医学影像技术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重离子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7例重离子束照射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医学影像方法在治疗前进行定位及治疗后疗效评价,以了解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重离子束照射定位方式及影响精度的因素.结果:B超、X线模拟定位机、CT等在重离子照射治疗定位中均发挥重要作用,B超在浅层肿瘤中定位简单方便,且便于治疗前后
Background:This study aimed to test the prognostic implication of plasma uric acid and tumor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undergoing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
目的 在以往实验已经证实益气养精解毒抗癌治法为组方的肺岩宁方具有调控上皮-间质细胞转化过程(EMT)中核转录因子Snail信号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肺岩宁方对Snail信号途径的上游靶分子MTA3调控作用,拟揭示肺岩宁方抗肺癌转移的信号通路.方法 体内实验通过建立C57小鼠Lewis肺癌模型,体外实验应用不同浓度肺岩宁含药血清干预治疗人高转移肺癌细胞95-
直肠癌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直肠癌病因复杂,但是这些因素最终都在不同阶段作用于细胞内的基因,引起相关基因的结构及表达水平改变,这些基因通过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从分子病理角度看,癌症是一类基因或DNA异常的疾病,有许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直接和间接参与了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周期癌基因调节失控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是直肠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有关K-ras、p33ING1、C
胃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相互作用变异累计的复杂过程,如RAS基因家族、MYC基因家族、ERBB基因家族、p53、RB等。不仅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增生过度和分化异常所致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胃癌还受抑制、促进凋亡基因、细胞周期素等多种基因影响、控制结果的复杂过程,细胞凋亡障碍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胃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近年来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炎抗菌、镇痛镇咳、抗心律失常、保护脑血管、调节免疫一些药理作用,本文对其抗肿瘤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不同方式和不同途径介绍了几种典型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机制,希望通过对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为开发出一种毒副作用小、靶向性强的抗肿瘤新药提供足够的依据。
目的 对文殊兰生物碱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文殊兰生物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内外医药领域的工作者在文殊兰生物碱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汇集的信息加以系统分析,以便将相关研究的零散成果整体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论观点。结果 成功总结了文殊兰生物碱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结论 分析发现,文殊兰生物碱作为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抗肿瘤药物,其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 海洋藻类植物极其丰富,如海带、裙带菜、螺旋藻、羊栖菜等,其中所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多具有各种药理作用,且对肿瘤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国内外对海洋藻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对肿瘤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海洋藻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药理作用广泛,在体内,体外实验中海洋藻类植物提取的活性物质,尤其是多糖通过多种途径对肉瘤S18、HepG-2、HeLa等多种肿瘤细胞如均起到了抑制作用,且效果显著,同时对机
目的 探讨应用小片段RNA干扰技术(siRNA)靶向沉默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联合鸦胆子油乳,逆转人肺腺癌耐药细胞A549/DDP的效果.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ERCC1基因对应序列的siRNA,采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转染人肺腺癌耐药细胞A549/DDP;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RCC1蛋白质的表达;MTT法检测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逆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