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回顾性临床分析

来源 :第10届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y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轻、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情况,探讨更好的诊治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方法.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于200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8例住院的BP患者,详查病史资料,整理成表,并根据皮损面积分为轻、中、重三组.使用SPSS19.0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搜集48例BP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为53~96岁,平均发病年龄76.51±9.03岁,7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患者数的83.33%.男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7.81±9.05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4.75±8.926岁,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多数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3例患者发病前曾有用药史.典型皮损为红斑及外观正常皮肤基础上出现的紧张性的水疱、大疱,尼氏征多为阴性,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尼氏征为阳性,5例为可疑阳性.4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瘙痒.BP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本研究中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有13例,合并统疾病的患者8例,合并恶性肿瘤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和褥疮患者各2例,合并哮喘及合并银屑病患者分别有1例.48例患者均行病理组织检查,25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为88%.皮质类固醇的系统应用及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是治疗BP的主要方法.结论:1、BP好发于7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2、BP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诊断上应注意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相结合,以减少误诊、漏诊.3、BP患者常伴有1种或以上合并症,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居多.4、BP的治疗多选择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疗法;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的起始及最大剂量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膜受累患者的病情较重,皮质类固醇最大使用剂量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来自本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和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既往病史无特殊,未接受过治疗或曾接受过中药及外用
  目的 探讨阿魏酸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及c-kit、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干预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
会议
  报告1例高龄重症天疱疮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全身皮损按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皮肤护理,针对性饮食指导,加强血糖管理是护理此患者的关键。
  目的:探讨双叶皮瓣在鼻尖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切除肿物,根据皮损的大小设计双叶皮瓣修复缺损.结果:共治疗35例患者,缺损最大面积2.0×2.0cm2,设计双叶皮瓣修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FPH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雄激素药物及外用米诺地尔制剂。本文研究了外用5%米诺地尔酊对轻中度女性型脱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
会议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腿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IgH和IgK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7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72岁,临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