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初步报告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及采用前路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植骨融合进行治疗的初步评价. 材料与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收治不典型腰腿痛95例,80例170个椎间盘行椎间盘造影检查,60例65个椎间盘造影能诱发出与平时症状一样的腰痛,25例经保守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后好转,35例病史超过半年,经系统保守治疗后无效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者年龄25~65,平均45岁,L4/5间隙者14例,腰5/骶1间隙者16例,腰4/5和腰5/骶1双间隙者5例.15例18椎间盘行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0例行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术.术后采用300仰卧位,禁食水1天或排气后进食水,格后3天可佩带腰围下地活动,7d腹部伤口拆线,人工椎间盘置换者3个月后去除腰围练习活动,椎间Cage融合者需佩带腰围3m.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100mm疼痛量表(VAS)评分,拍腰椎正侧位,测量椎间高度.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及下肢痛症状完全缓解,均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的70分,降至术后的30分,随访时平均为10分.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9mm增加至随访时的14mm.手术用时70~120min,平均90min,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20ml.术后未发现肠梗阻和射精障碍,随访时未发现假体位置移动. 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病症,常常被误诊或漏诊.提请广大医师如碰到不典型的腰腿痛患者,应想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可能,必要时进行椎间盘造影鉴别.大部分病人可通过保守治疗好转,只有少部分病人需进行手术治疗.治疗一般选择顺序为保守治疗、微创手术、人工髓核置换术、腰椎间盘置换术、脊柱融合术,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依据各自医院的条件、技术力量及适应征进行选择.
其他文献
钢管在一个工位上实现测长、称重、喷标功能.由于测长、喷标在移动过程中完成,因此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该设备的喷标质量较手工喷标有较大提高,并且可以实现管体全长喷标,
随着自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变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称重系统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利用Intecont Plus称重仪表、交流电动机、变频器在电子皮带秤系统改造中的应用;系统
槽温的精确控制直接关系到铝电解槽的能量平衡,提高铝电解槽的电流效率.本文介绍了最新研制成功的HTM02型网络式手持测温装置,具有高分辨率、准确、实用优点,采用了当前先进
会议
本文通过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滴注美乐心(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美乐心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探讨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1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无骨折脱位型顶脊髓损伤15例,均行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Frankel
会议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在住房的分配、供应、金
本文采用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应用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治疗11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文章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均需要复位和稳定,复位后多数采用寰枢椎内固定和融合,如后路的Gallie和Brooks手术及Magerl手术,但是对于某些严重的C1,2联合性骨折,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或肿瘤、炎症、畸形等伴有脊髓压迫症且难以复位的患者,上述内固定方法往往无法使用 .对于此类患者目前国内外均采用枕颈融合术.笔者自2001年10月-2004年6月采用枕颈固定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26例,效果满意
会议
本文论述了以纳米Ce-W粉末为原料,采用SPS技术制备了Ce-W发射材料,并用自行研制的微机控制全自动电子发射测量装置测试材料的热发射性能.研究表明,最佳烧结温度为1200℃;随烧
旧石器时代晚期,对应子地质历史上的晚更新世末期,这一时期正是末次冰期极盛期前后,整体气候寒冷.黄河中游地区整体以草原环境为主,细石器的出现和大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