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南部西土纳盆地成藏组合分析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油气盆地的传统资源评价方法常以整个盆地作为评价单元,其结果对区域或盆地级的油气资源前景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内有利勘探层系和区带优选,本文重新对该盆地进行资源潜力分析,按照基础地质特征—油气地质特征—含油气系统递进控制的研究思路,以含油气储集层和圈闭类型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将成藏组合作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价.对已证实(勘探程度较高且已发现商业油气)成藏组合,采用勘探趋势外推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确定待发现油气藏数量和规模分布,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对远景(低勘探程度,油气田样本有限或未发现商业性油气)成藏组合,依据其石油地质特征优选类比刻度区,采用类比法确定成藏组合油气资源丰度,预测待发现资源量.综合已证实成藏组合和远景成藏组合评价结果,得到盆地待发现资源总量.再根据国内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结合盆地勘探实际情况,将资源总量划分潜在和预测2个次级资源量.
其他文献
西岭勘查区位于三山岛金矿的东侧,主矿体为三山岛金矿体在深部的北东延伸及侧伏部分,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勘查深度达到4006.17m,已查明矿体赋存标高在-600m~-2200m之间,本文将在矿区详查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基础上,开展其深部矿体围岩蚀变地质特征研究,总结蚀变与成矿的关系,以期对推断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指导矿区下一步找矿起到一定作用.
招平断裂带是山东省重要金矿控矿断裂,提交资源储量1000余吨.不少学者对于进行了地质特征、流体性质、矿床成因、标型矿物、成矿预测方面的研究,但对于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局限于单个矿床,且研究重点基质在矿体较浅部位,针对深部矿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深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构造原生晕分带、叠加特征,建立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深部矿体的预测、勘查提供证据.
2015-2016年,大港油田公司在北大港及王官屯相继钻探了中1502井、港古1505井、官古1601等井,均在上古生界储层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显示出上古生界巨大的勘探潜力.上古生界储层主要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岩性致密,整体压实作用强烈,同时泥质胶结及碳酸盐胶结发育,形成了低孔-超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为勘探开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上古生界从上到下可以分为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
钓鱼岛隆起带,也被许多学者称为Taiwan-Sinzi隆起带,沿东海陆架东缘自中国台湾向东北延伸至日本,分隔了西侧的东海陆架盆地和东侧的冲绳海槽.多道地震、重力、磁力以及海底地形资料揭示了钓鱼岛隆起带的构造特征,这些特征对理解晚新生代冲绳海槽构造演化过程至关重要.以宫古断裂带和渔山-久米断裂带之间的构造转换带为界,钓鱼岛隆起带南、北构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以北的钓鱼岛隆起带中-北段表现为宽阔平坦的前
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综合运用储层内外势差法、束缚水饱和度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油气成藏底限进行了定量计算,并用实际钻探结果对其进行验证.
古潜山是被新生代沉积层所覆盖的特殊地质体,其形成与盆地基底升降、区域或地区性不整合面、以及残留盆地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李德生,2000).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的黄骅坳陷古潜山构造发育,自1964年港1井于港北潜山首次获工业油流以来,潜山一直是主要勘探研究对象及勘探领域.近几年,港北潜山勘探证实裂缝对潜山储层发育及后期改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但受潜山构造复杂性以及地震资料、技术条
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地区遗留了东亚持续向南俯冲的大陆边缘,蛇绿岩、岛弧和微陆块碎片在新生代期间发生互相碰撞和变形,记录了古南海俯冲及南海早期张裂的历史.本文利用实地考察获得加里曼丹岛西北部沙巴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特征、主要断裂性质、地层及沉积特征等一手资料,识别古南海俯冲及南海早期张裂特征,探讨与南海扩张过程的响应关系.本区沉积地层发育于蛇绿岩套的洋壳基底(J3-K)之上,从上至下发育了Sapulet
对于海上少井条件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预测砂体优势汇聚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难点:(1)地貌差异小,水系分散,优势汇聚区不易识别;(2)缓坡带沉积地层较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不明显,沉积体识别困难;(3)海上钻井较少,难以进行精细标定.辽东凹陷南洼东部斜坡带沙二段时期发育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钻井结果表明储层发育但局部范围内横向变化较快,因此,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也是油藏评价的关键性问题.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期是盆地发育鼎盛期,湖盆水深最大,湖盆边缘一系列扇三角洲前缘滑塌进入湖底形成湖底扇重力流沉积,主要是砂质碎屑流-浊流沉积,岩心中复杂的泥砾是深水沉积示踪剂.洼陷带沙三段埋深普遍超过3500m,强烈的成岩作用后储层普遍致密.深水沉积砂体和优质烃源岩"三明治"式结合,形成了典型的致密砂岩油气藏.
辽中凹陷内部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这些反转构造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的走滑压扭有密切关系.通过地震剖面和平横剖面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反转构造对辽中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在新生代主要曾经历了三期构造反转,分别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三期构造反转均与郯庐断裂带的多期幕式走滑压扭活动有关.辽中凹陷反转构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