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跟官话方言的历史关系——跨时空方言变化的衡量方法

来源 :上海市语文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言分区的目的之一是探讨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历史上的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假定,长江流域吴语和官话边界地区祖方言的吴语色彩比较浓,官话色彩是后来慢慢演变进来的。官话因素由北向南逐渐地渗入该地区,这些变化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可以观察到,从北到南地理上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时间上的即历史上的变化。比方说中古时代的浊声母在吴语中得到了保留,而在通州一带,可以看到浊声母演变出来的浊流,正在向清声母送气发展。这个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官话方言阳平调清声母送气的过程。又譬如日母字和微母字,由鼻音到非鼻音的演变,在通州一带已经基本完成了。这说明非鼻音声母的变化要比阳调类送气清音的变化来得早。本文根据以上情况探讨了几个过渡地段方言点的演变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句理解处理的角度出发,运用HNC句类知识,总结了"给"的意义和用法,把"给"的意义和用法归结为特征语义块、下装、语言逻辑概念、动静搭配或者高低搭配以及"给…以…"的固定搭配等。根据"给"在句子中出现的上下文区分了三种情况,对"给"的多义模糊消解制订了处理策略和流程。
当今信息化大潮呈现如下明显趋势:信息存储方式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方式的自动化,信息传输方式的网络化,信息应用方式的产业化。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上述每一"化"的实现都离不开自然语言理解这一瓶颈问题。黑龙江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把俄汉语信息契合对接处理、转换分析处理(不同于或不限于机器翻译)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目前正在以国内外,尤其是俄罗斯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的有关理论及实用化操作模式为基础,开发一种
本文从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汉语中的詈语进行考察,詈语的结构类型及其不同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别,重点讨论文雅型和粗俗型詈语;考察了骂詈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詈语与地域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本文从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在句子层次上的影响,以使学生能够注意到这种差异,掌握英文句子写作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语言是有层次的,语音也是有层次的.语音在不同层级上如何表现呢?本文采用语音学的方法结合音系学的原则来分析语音的层次,以老派苏州话为例做一个尝试,来考察它的元音格局.
苏州铁路窗口用语是一种普通话和苏州话的中介方言,由两种途径形成.一种其母本语为普通话,只是沾染了苏州话典型特征.一种以苏州话为母本语,普通话为目标语,而将苏州话典型特征带进目标语.两种途径所形成的铁路窗口用语的方言特征相同.苏州铁路窗口用语实际上就是以普通话为底本语,经过些许苏州话的变异而形成.本文以中介方言的特点为切入点,意在探讨方言接触时所发生的语言变异现象.
在上海方言里,和整个吴语的情况一样,中古时的全浊声母字和中古时的清声母字的读音有明显不同。吴语里的这种情况引起了语言研究者长久的广泛的兴趣。廖荣蓉(1994)对这些研究曾有一个概要的综述:"关心这个课题的学者很多,国内、国外涉及这个课题的论文也都很多。绝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听觉印象进行分析的。主要观点包括这样几种:(一)罗常培(1956)认为:浊塞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是典型的浊辅音.(二)王力(1956
罗杰瑞(1979)认为闽语词汇有三个不同的时代层次,有厦门话“石”的三个读音为例:[tsio(?)8],就是石头的意思,汉代移民所说的汉语方言的遗迹;[sia(?)8],用于石砚[sia(?)8h(i)6],从南朝的雅言借来的;[sik8],是一般的文言音,唐朝中叶以后借的。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江山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1、文白读是方言词汇历史层次的标记。;2、江山话表达同一个意思,口语说法跟
诸暨话的俗语中,像"毒头毒脑"一类词语(概括为"x头x脑"),数量比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高.本文根据收集的资料,按词义、词性和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简略地进行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 Pamer)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的确,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词汇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许多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鉴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舟山群岛岛名的文化:1、形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