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二氧化碳吸附、脱附与转化

来源 :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温室效应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利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在CO2 捕集与转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断地开发出各种高效捕集CO2 的材料以及高效转化CO2 的催化剂.CO2 可控捕集、脱附及转化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但这三个过程的串联反应却鲜有报道,使得这些材料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基于两亲性可控乳液的技术,利用聚乙烯亚胺(PEI)的两亲性,将PEI 负载在多孔微球和高内相块状材料的表面,实现了CO2 的高效吸附.CO2 吸附脱附受热力学控制,因此通过在基材中掺入“黑材料”,利用光热转换可使材料升温并实现CO2 的远程可控脱附.通过光控CO2 的释放,将该材料与二氧化碳转化的体系串联起来,可以将释放出的CO2 成功地转化成有机物.基于光热转换实现二氧化碳可控吸附、脱附及转换的这一新型的调控手段,在节能减排及环境治理定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工作以第三代树枝状聚合物PAMAM 为核,先后引发谷氨酸NCA(N-羧基氨基酸酐)单体的开环聚合和电中性的两性离子结构的单体羧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的ATRP 聚合,制备了水溶性的多臂嵌段聚合物,并利用聚谷氨酸嵌段众多的羧基侧基通过酰腙键负载了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实现了pH 响应的药物释放和较高的载药量。
在莱啉(Rylene)系列光学化合物中,具有较大共轭度的Terrylene diimide(TDI)分子具有强烈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和稳定的光热转化特点。我们设计并通过ATRP 聚合方法,把TDI 分子作为引发剂合成得到到八臂聚丙烯酸星型大分子(TPA)。其明确的双亲化学结构,有助于在水环境中自组装成为12 nm 尺寸的实心纳米药物(TNMs),TNMs在近红外激光(660 nm)的辐射下,光热转化
联合化疗可能产生更严重的毒副作用且药物由于不同的理化性质导致到达肿瘤部位的比例与预设比例不一致。含叠氮配体的四价光敏铂,其本身毒性及抗癌活性都较低,却可以在较温和的光照射下失去Z 轴配体还原成更具有抗癌活性的二价铂药。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顺铂与去甲基斑蝥素具有较好的协同抑瘤效果[2]。
贻贝分泌的粘附蛋白具有极强的防水粘附性能,主要是因为其结构中含有大量儿茶酚侧基。受此启发,本文采用具有儿茶酚基团的多巴胺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通过Michael 加成合成含多巴胺的聚氨基酰胺(DCP),随后利用叔胺与丙磺酸内酯的开环反应,在DCP 分子链上引入磺基甜菜碱。
度下快速水解,常用于小分子药物、生物大分子、聚合物侧基的氨基修饰。本工作从具有不同取代基结构的双官能度酸酐单体出发,在优化的聚合条件下与二胺单体进行聚加成反应,得到了结构清晰的主链型马来酸-酰胺聚合物,聚马来酸-酰胺。这种双官能度酸酐单体作为功能性模块,选用不同长度的二胺单体与之反应,可得到性质各异的聚合物。
化疗时细胞容易产生多耐药性,使得肿瘤对化疗药物(如阿霉素)敏感性降低,抵抗作用增强。而化疗增敏剂通过逆转肿瘤组织耐药而提高化疗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药物泵功能;针对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拓扑异构酶Ⅱ、DNA 修复相关酶、蛋白激酶C 等靶点逆转耐药;促凋亡;干扰肿瘤细胞与组织微环境之间耐药。
利用叶酸或RGD 多肽等物质修饰磁性纳米粒子作为诊疗试剂,从而实现肿瘤靶向诊断治疗一体化,在肿瘤诊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Fe3O4 NPs),通过氨基硅氧烷KH-550 改性Fe3O4 NPs 引入功能性氨基,再利用Fe3O4 NPs 表面的氨基接枝含磷酸基的钆配合物(Gd-DOTEP)和叶酸(FA),然后通过磷酸基团和阿霉素(DOX)形成阿霉素磷酸盐,
超分子聚合物是超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尽管基于非共价键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实现超分子聚合物的可控制备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均相溶液中的超分子聚合是自发的过程,并不容易可控。光是一种清洁、可控的外界刺激,在超分子聚合物构筑基元中引入光敏基团(如二苯乙烯、部花青),利用光化学反应(如顺反异构化反应、光二聚反应)改变构筑基元的构型和结构,从而实现对超分子聚合
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微球,依靠微球表面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作用增强材料内部及周围附近区域的电磁场,赋予自身具有不同于一般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能,从而使其在生物医药、光电及催化领域等受到广泛应用。
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控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胶束与DNA 间可以发生精确的自组装行为,并得到结构精确的组装体。在近期的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地将所获得的结构均匀的蠕虫状聚合物胶束结构稳定化,将其用介孔二氧化硅或MOF 杂化后在溶液中构建该线性材料的三维网络,再将其分别用于蛋白/染料体系的分离及催化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将MOF 杂化的蠕虫状胶束构建的三维网络作为均匀高效掺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