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些措施

来源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yy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电可靠性是指一个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是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制造、生产运行等方面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本文针对目前经济发展,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分析了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配电设备和配电线路故障;配网自动化水平;配电网络结构;运行维护和管理;环境方面;负荷及上、下级网络方面等其它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高措施:依靠科技进步;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进行设备故障率赛选,将设备元件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偶然期、损耗期;完善电网网架,缩小停电范围,实行“手拉手”环网供电;重视施工及检修质量;采用先进设备,实现配电网自动化,使商丘公司99.99%的供电可靠率得以实现;配(供)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增设10kV开闭所,增加10kV出现回路数,缩短10kV线路供电半径;中心点接地和配套技术的应用;改革停电检修制度,计划管理停电,落实110kV以上输变电设备年度综合检修停电计划刚性执行和考评;定期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开展带电作业加强月度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诊断等其它措施,促进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商丘公司通过落实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措施,经统计2011年度供电可靠性综合指标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减少停电设备单元30%以上,减少停电时间200小时以上,其中线路、变压器、断路器三大主设备计划停运次数分别减少16次、12次、23次,非计划停运次数分别减少9次、4次、11次,可靠率分别提高了0.139、0.11、0.21个百分点,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为了解决镀膜材料力学性能难测试的问题,提出以Oliver-Pharr模型为基础的位移敏感压痕技术来评价膜的硬度及弹性模量.为了解其可靠性,将此方法用于普通玻璃和不锈钢作为参考标准,并用日本KEYENCE产VHX-600E数码显微镜分析了压痕形貌.实验以0.5N/s的载荷速度进行加卸载,载荷峰值均取10N,结果表明:位移敏感压痕法计算出的普通玻璃和不锈钢的硬度分别为6.5587Gpa和1.6807G
钇稳定四方氧化锆(Y-TZP)精细陶瓷依靠钇掺杂来稳定四方相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潮湿环境100℃以上的中低温区,长期使用时由于发生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而表现出老化现象.因此Y-TZP这类重要精细陶瓷的可靠性及失效分析的关键是其低温老化性能的检测和分析.在对Y-TZP老化性能研究工作中,通过设定温度、时间、气氛等参数,对氧化锆陶瓷样品进行老化实验.然后通过实验前后对样品称重,X射线粉末衍射
针对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受力或变形过程中发生损伤的时间和对应载荷无法确定的难题,提出将声发射与万能材料试验机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准确监控加载过程中损伤起始和演变的实验技术和装置。这种方法在夹层玻璃的弯曲实验和球压法测试脆性材料局部强度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准确得到了发生损伤的临界载荷和反映损伤过程的载荷-声发射图。该技术对检测和预测材料的疲劳性能和失效有重要意义。
针对现在实时数据库不能满足全网计算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电力系统分布式并行实时数据库的设计方案和架构。本文建立了应用主机和机器节点的映射关系,然后使用元数据管理系统对索引进行存储组织,以满足高并发访问的特点。全网计算首先访问并行实时库提供的统一接口,从每个节点上取得数据,然后将数据汇总,做全网计算。实验效果表明,本文研究和设计的系统可以很好的满足全网计算的要求。
模块化多电平(MMC)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实时仿真是当前国内外大功率电力电子研究领域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在介绍分析MMC柔性直流输电RTDS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内部控制的MMC VSC-HVDC仿真模型,并对其运行和故障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建立了采用实际控制装置的MMC VSC-HVDC仿真测试系统,试验结果表明,MMC控制系统能有效控制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DQ分量独立控制
本文通过在县域电网改造中把智能电网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使县域电网通过改造后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等特征。通过改造电力一次部分,升高电压等级,在主网中集中使用输电线路安全状态智能监测中心;在二次部分中,进行集控设计,使调度、运行在一个平台上;在用电部分,使用智能电表、智能充电站、新型风光互补路灯,同时在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上如配电网自愈、完善的通讯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实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被列为了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之一。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CCUS的概念,即将CCS的重点偏重到CO2的应用上。本文分析了CCUS的应用范围,针对其技术特点与其他减排技术进行了比较,进一步介绍了我国CCUS项目的进展情况,分析其面临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出CCU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