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

来源 :2015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bi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农村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建立统一培养与分流培养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设置、开发及开展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建立与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相适应的结构层级合理的教学团队等四个方面探索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卓越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好实践能力,在卓越教师的培养中,实践课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为例,比较分析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特点;以云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五所高校为例,比较分析硕士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特点;将美国三所高校与中国三所高校实践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启示中
语言与文化、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英语课程自身具有显著的文化品格,本文从界定文化、文化品格入手,着重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自主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特征,并就课程目标、教材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小学英语文化品格的初步设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
教学设计是授课前教师对教学的预设,教学目标、教师的执教能力以及教育理论都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笔者研究教学设计发现,教学设计水平可分三个层次:第一重境界:行为主义的知识训练;第二重境界:认知主义的学习能力培养;第三重境界:建构主义的知识生成.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是伴随着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的问世而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目前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被边缘化了的依附地位,对课程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及师范生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很不到位.为此,应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上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的架构,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课程的研究路径上予以适当的拓展,以使课程能更加贴近
小学学习阶段尤其强调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对外研社(2013版)小学英语(共12册书,120个模块)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这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跨学科性,提出小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自然学科的内容;所跨民族学科中适当增加中国本土文化;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来应对教材中的跨学科性.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对卓越型教师的召唤,到底"选择什么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教学专业化成长"已成为当下教师教育工作者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诉求.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的课程目标,笔者基于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基于文献研究、回到实事本身、开展行动研究、介入教学论思考等多条路径展开思考和研究,在正确把握"知识研究和能力培养"和"课程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基础上,提出本课程要夯实学生对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视角解析小学教师专业核心能力中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的能力,提出小学教师将教育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五个阶段,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中培养小学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作用.
从"互联网+教育"这一特殊视角看,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对青少年的自主学习及知识传播、品德养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现行教育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标准化的评价方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撼动了教育教学的根基.互联网时代的小学教师必须加强实践与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及网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专业能力,来应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教育革命的到来.
面对数字时代大学专业教育呈现的新图景,应该对其理性审视,正确看待数字时代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观念冲突与资源障碍,趋利避害.在数字时代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特色定位,高度整合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的优势,将网上虚拟教育与面对面的实体教育的优点渗透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之中,革新大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造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大学专业教育的资源支持系统和观念支持系统.
以专业化要求衡量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本文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考评制度的建立等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