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综述

来源 :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y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以及中药治疗,特别是对几味中药复方治疗DPN的作用机制以及自身特点作了详细介绍,为DPN的中西医临床治疗作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从热量合理摄入、营养平衡、品种搭配方面介绍了糖尿病的饮食疗法的概念,并针对因人而异的几种食养疗法做了简单的介绍.
本文就蔡文就等方法稍加改良进行了实验,探讨了健脾益气法对脾气虚证类2型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膜胰岛介体释放的影响以及该法对胰岛素抵抗的功效.
糖尿病作为全身性疾病,与牙周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观察300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牙周病发病率高,与文献报道相似.糖尿病改变机体代谢情况,并发毛细血管病,减弱组织抵抗力.而且由于体内代谢变化,牙周局部微环境改变,破坏原有微生物共生关系,致使微生物间、微生物和宿主共关生系改变,使牙周病发病率增加.
行为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研究领域宽广,研究方法科学先进独特,其对以化学药物疗法为支柱的西医治疗学提高了全新的一系列有效的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其意义不容低估.糖尿病的遗传+环境因素共同致病,与其个人行为和不科学,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人的,病友间的,社会的,环境的相互影响至关重要.笔者结合糖尿病的防治实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之.
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糖尿病增加了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并在治疗过程中低盘糖的频繁发作,脑部的物质转运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均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早在60年代,Deigaardty通过脑代谢、神经生化、脑电生理、脑生态学及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就提出了糖尿病性脑病的概念,近年来中西医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给我们临床工作者许多提出新的课题.今天,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之后的人类第三号杀、充分认识糖尿病心身疾病的特点,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及其他个体化综合治疗,就能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同时,努力调动其积极心态.这对于有效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中晚期神经功能障碍而产生肠道传导不极所引起一种慢性难治性并发症.尤其是老年及长期高血糖得不到很好控制的患者最为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大便干结、排便费力、难以解出、便次减少、粪便滞便时间过长,一般2-天或5-7天,有的个别患者甚至停留贰周以上,经过洗肠才能通便.这种顽疾并发症,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易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带来很多痛苦和压力.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补润结合法治疗糖尿病性便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急在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各种应激心理创伤等社会心理因素可促使糖尿病发生,糖尿病本身也可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或加重,且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又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的调节.本研究查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性情感障碍,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适宜的治疗措施.
本文采用从脾论治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且简要地介绍了10种从脾论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药方法,及各方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其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6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中西组用行胃汤(自拟)每日一剂,分早2次煎服.配合维生素B100毫克加维生素B100微克肌注,隔天一次,莫沙必利5毫克,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单用上述西药治疗.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胃蠕动功能,胃内潴液变化情况.结果;中西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9%;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