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潮河道河口水闸闸外水位震动现象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浦江是一条中等感潮河流,在黄浦江河口建闸方案研究中,发现闸外水位存在明显的振荡。对感潮河流闸外水位振荡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表明感潮河流闸外水位的振荡周期和幅度与闸址离河口的距离、关闸水位、潮汐强弱、水深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桥巩水电站是红水河流域十个梯级水电站的第九级.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上游已建的岩滩水电站库区11年泥沙淤积进行分析计算和对大化水电站库区淤积情况分析研究,进而分析它们对桥巩水电站入库沙量的影响,并且预估龙滩水电站建成后其水库拦沙作用的影响,以确定桥巩水库的设计入库沙量.
京沪高速铁路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拟在黄河下游济南河段跨越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极大地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和过程,该河段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故在此修建桥梁后是否会对该河段的河势产生影响,特别是建桥后行洪状况、洪水期水位表现、河床形态调整产生影响等.通过模型设计及不同水沙条件、不同桥式、不同桥跨,考虑选用了现状地形及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的预估地形两种边界
西溪河是金沙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本文根据河流水电规划及工程设计,对流域内自然地理特性、径流、洪水、泥沙等水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径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年平均流量与年洪峰流量有着对应的正相关关系:从气候、降水、下垫面、径流的变化方面对黄河源区近年来径流的偏枯进行了成因分析,认为黄河河源区径流受降水减少影响而减少,源区气温升高和植被破坏,更加增大了这种径流偏少幅度,水文水资源情势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标准k-ε紊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水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针对底孔前水沙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引入行进水深以及求解底部挟沙力的张瑞瑾公式方法,使模型能准确反映孔口泄流条件下局部水沙运动特性及河床形态变化过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模型中的悬沙计算模块以及推移质计算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应用于水库坝前冲刷漏斗模拟。最后将模型应用于云南瑞丽江水库取水防沙效果分析中,并对水库取水排沙调度提出建议。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淤地坝在拦蓄泥沙的同时,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本项研究目的是根据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小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体中放射性同位素Cs含量的对比分析,结合该流域历史降雨资料,阐明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泥沙主要来源。研究表明,该小流域在20世纪60~80年代,年侵蚀
置换法是黄河流域泥沙处理计算的主要方法,而泥沙密度值又是该方法的基础计算数据,其值采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有关泥沙资料计算成果的精度。为此,黄委中游水文水资源局组织开展了其测区的泥沙密度值试验。自1979年开始先后在河曲、府谷、吴堡、温家川、皇甫、自家川、甘谷驿等7个有代表性的水文站采取泥沙密度分析样品,开展了密度值试验研究工作。通过周密细致的试验分析,得出黄河流域晋陕区间泥沙密度值为2.73×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以下简称区间)重要控制站头道拐、吴堡、龙门等水文站及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等支流的水沙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区间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之一,是黄河多沙粗沙主要来源区。区间水少沙多,来水来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来沙量这一特性更突出,甚至全年来沙量主要集中在几场洪水之中。区间支流洪水洪峰模数大,特点是暴涨暴落,历时短,含沙量大。
黄河中游已连续多年枯水,而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根据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水资源利用要求,对平水期水文测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平水期流量测验方法分析研究很有必要。采用1982~2003年共30次精测法资料,分析出黄河支流无定河白家川站平水期精简测验的误差。进而根据有关规范要求,确定平水期流速仪一、两点法测流在该站是否可行。
在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公式法及经验相关法对测点位置流速权重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河流断面特性,建立了多年综合及相邻流量测次累积面积百分数与累积流量百分数相关曲线法等不同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借用方案。经实测资料检验,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的计算误差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的精度要求,能满足悬移质泥沙测验的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