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形成的热尘说

来源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54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东经75°~27°度之间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的6.6%(刘东生,1985).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地区,黄土在基础地质和经济地质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百多年来关于黄土成因的争论是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十分剧烈,直到现在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近期的研究结果,对黄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看法:(1)冲积说.(2)冰川说.(3)海成说.(4)湖成说.(5)坡积-洪积说.(6)风成-洪积说.(7)风成-冲积-洪积说.(8)土壤说.(9)宇宙说.(10)风成说.其中以风成说占主导地位,其中又可分为:(1)纯风成说.(2)风成-坡积黄土说.(3)风成-冲积黄土说.(4)风成-洪积黄土说.(5)风成-冰川或风成-冰水黄土说.(6)风成-湖积黄土说.(7)风成-海积黄土说.因此,以风成为主的多成因论、复杂成因论,把黄土定义为"风成堆积"是现在的主流认识.从当前的研究水平和积累的资料,黄土的风成说的地质证据是比较充分的.这些证据主要是:黄土的地理分布及分带特征;黄土厚度的规律分布;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特别是黄土的无层理和湿陷性更是它最重要的依据。本文探讨中国黄土形成的热尘说。
其他文献
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及其相关地质作用是近年来研究重要进展之一.以往对板内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盆地演化关系研究方面表现出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经过资料查询等统计,对盆地岩浆-热力作用和热力构造研究更是相对薄弱.一般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结合地层时代和岩浆-热力影响深度等,对岩浆-热力构造进行详细地分类.刘池阳、杨兴科等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分为(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许多人认为花岗岩混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Pitcher认为,混合可以形成无数多个不同的花岗岩类型,犹如连续光谱.其实,这个思想是德国化学家Robert Bunsen在185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按照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产生出成分广泛的火成岩.另一种见解认为,花岗岩的混合作用是局部的
中国东北镜泊湖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端,以Xilamulun河断裂和Suolun缝合带为界和华北克拉通分来,属于长白山火山岩带的一部分.该地区从古新世至全新世都广泛发育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活动.本次工作选择镜泊湖地区含有地幔橄榄岩包体的23件中新世至全新世玄武岩,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华北陆块南部的前寒武纪地层,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完整的中、新元古代盖层所组成.华北陆块在结晶基底形成后向盖层发育转折时期发育了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岩浆岩--熊耳群.其基岩出露面积约7000 km2,分布范围至少60000 km2,地层厚度大多在3000-7000 m.它以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夹层及火山碎屑岩很少(占地层总厚度的4.3%).熔岩以玄武安山质、安山质岩石为主,次为英安-
微粒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发现标志着大别-苏鲁地区的榴辉岩曾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2.8 GPa),然而在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均以透镜体形式产于片麻岩和大理岩中,且榴辉岩仅占其围岩的5%左右.因此,自大别-苏鲁榴辉岩发现以来,就有这些超高压岩石究竟是"异地"还是"原地"之争.最近,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钻孔和相邻地区正、副片麻岩中分选的具有环带结构的锆石中发现普遍存在保存完好的超高压矿物和矿物
近十几年来,变质岩石学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传统意义上变质作用压力的上限(15-20 kbar)和温度的上限(750-850 ℃),都被一系列新的岩石学记录大大的突破了.在变质压力方面,相继发现了变质矿物柯石英、金刚石和一系列特殊的矿物固相出溶现象,指示变质作用压力可以达到30-60 kbar,相当于地下100-200 km深度,使得超高压(UHP)变质作用得以识别和建立.超高压变
华南武夷山中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岩体成岩同位素年龄集中于三个时期,即473~517 Ma、433~451 Ma、401~422 Ma.根据花岗岩的岩性组合、地球化学、侵入关系及同位素特征将加里东期花岗岩划分为三个侵入期,对应于加里东运动的三个幕。本文探讨华南武夷山中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成因。
天山是中国大陆西部一条重要古生代大陆造山带,其以多期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发育多条不同时代蛇绿混杂岩带为特征.其中,沿南天山北缘哈尔克山北坡的长阿吾子,经古洛沟、乌瓦门至库米什南榆树构、铜花山一带展布的早古生代末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划分中、南天山的一条重要地质界线.该带东部的库米什以南榆树构、铜花山和硫磺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发育大量超镁铁质岩块和基性火山岩及高压蓝片岩,同时侵入有晚期花岗岩体,部分
密坑山岩体位于江西省会昌县西南约40km处,该区为一晚中生代破火山,火山岩主要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火口周围环状及放射状断裂发育,火口中心为浅成相的密坑山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央岩株侵入体所充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岩体与流纹质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了岩背、淘锡坝、苦竹岽、矿背、上湾等一批大、中型锡多金属矿床或矿点,表明这一岩体对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前人对该岩体的
传统上,一般认为冈底斯带是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与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北向俯冲有关的安第斯型汇聚边缘.早期研究一直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碰撞后岩浆作用,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岩浆作用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拉萨东部叶巴组火山岩值得深入研究的原因如下:①前人研究一直将冈底斯带上与新特提斯北向俯冲有关的最早的弧型岩浆作用置于早白垩世,最近一些工作指示冈底斯带的岛弧构造环境可以追索至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尽管在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