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震技术在深层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层地震资料往往品质较差,对深层构造评价和储层预测都相当不利。本研究对两个不同开发程度的油田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各自油田储层评价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克服地震资料的先天不足,得出对深层储层评价比较有效的两个开发地震技术:1. 地震属性与地层切片技术预测储层砂体横向展布特征;2. 叠前AVO 同步反演技术落实油田构造潜力。用这两种技术所做出的评价结果符合现有地质认识,并与钻井分析和沉积相分析结果相吻合。
其他文献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196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mm),得到该地区5-9月极端干期长度.分析近49a平均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极端干期长度的趋势变化、与同期降水量的关系,采用概率加权(PWM)估计其分布函数的参数,从而给出该地区50a一遇极值分布及≥20d的极端干期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49a极端干期长度的平均值及标准
研究晚霜冻灾害的成因不仅能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而且为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以及做好大、小春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建立的大气边界层(PBL)观测系统探测资料,并结合天气实况、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方面对2009年3月14日的晚霜冻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晚霜冻是在有降雨过程后以及前期气候偏暖的背景下发生的,由高空冷平流和夜间辐射降温形成的混合型霜冻;此
利用2009年10月-2010年4月(为2009年冬半年)吉林省51个气象站逐日08时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和NOAA-17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的积雪图像,将地面观测资料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对吉林省2009-2010年冬季积雪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9-10年冬季我省所有台站均有稳定积雪出现,且比往年早,东部山区稳定积雪出现在10月末,其余大多数站出现在11月中旬,只有南部个别站较晚,12月初才出
基于1981-2006年西北干旱区高海拔地(民乐站)和低海拔地(张掖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民乐站和张掖站气温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民乐站、张掖站的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民乐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WUE减小,张掖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
地表能量平衡(SEB)方程的不闭合是20年多来陆面过程研究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土壤中热量传递的渐递过程(简称渐递过程)是SEB不闭合的原因之一,并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基地的观测资料,对渐递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能量传输路径法、能量平行四边形法和能量三角形法等三套估算土壤热储和土壤热通量的方法;(2)热量在浅层土壤中大致呈线性传递;(3)热量在30min内仅能传递1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自推出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气候模拟和预测业务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科研工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工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是对模式模拟结果最具影响的因素之一;而西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南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都向该地区输送水汽,并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改变着地-气间的感热、潜热和动量通量,进而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进行
本文针对L波段探空系统在探测过程中因无线电邻频干扰、频率失谐造成探空信号飞点、乱码、丢球、旁瓣抓球、信号淹没等异常现象,通过分析干扰信号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针对性地探讨其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探空频率的跟踪调谐,得出相应的对策,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本文利用2007年河北省应用机载PMS 粒子测量系统获得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包括粗细粒子的浓度和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高度组水平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霾天下,逆温层严重影响气溶胶粒子的垂直输送、扩散,并造成气溶胶粒子在逆温层内垂直分布不连续,粒子在逆温层下累积;无逆温时数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近地面附近;平均直径在云区有明显增加。相对湿度对粒子直径有很大影响,湿度增大,粒子直径增大;湿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空气象探测质量,为科学研究、气象预报提供真实、客观的一手资料,适应中国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高空气象探测的目的和方向.引言:高空探测是通过氢气球携带探空仪来实现的,探空气球上升的高度越高,探测仪获得的气象资料也将越多.高空气象探测设备和仪器不断更新换代、数字探空仪的开发、L波段雷达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探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频率域信息是地震资料信息中一个重要部分,储层信息、孔隙信息以及孔隙中的流体(或气体)信息必然与地震资料的频率域信息存在某种关系。目前地震勘探中振幅域信息的开发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面对假亮点等存在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而频率域信息则可较好的弥补这方面缺失。国内外对地震频谱和层序地层关系的认识则较为成熟,通过频谱分析,可以整体揭示地层的纵向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通过不同频率成分的差异,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