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典型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的分析与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电源学会第18届全国电源技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给出了一种典型半桥式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的拓扑结构,对电子镇流器的原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重点是给出了稳态时半桥电路中电容、二极管以及开关管导通和关断的时序图。同时本文对谐振槽路在启动和稳态下的工作过程也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一75W荧光灯的实验和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Buck型级联结构是直流分布式供电系统中常见的结构之一,然而,Buck型级联式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交互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解决该小稳定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采用Middlebrook判据,使前后级变换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匹配,可是,很多现象表明,即使整个系统满足了Middlebrook判据,电路中依然有高频的不稳定问题,为此,本文针对Buck型级联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高频模型,深入分析了系统
利用CFD软件Flotheem对大功率开关电源内部的流体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热仿真,可获取电源内部的流场以及温度场分布,从而分析通风道与散热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首先验证了所提出的大功率开关电源散热方案的可行性,然后根据仿真结果优化散热片设计,最后通过轻载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信性。
研究大功率半导体开关RSD的一种“薄基区-缓冲层-透明阳极”新结构的特点、原理以及对阻断和导通特性的影响。利用工艺软件Silvaco TCAD对新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新结构在比传统结构片厚减小75μm的情况下还能够得到更高的阻断电压,在导通特性中透明阳极浓度从1×1020cm-3下降剑1×1018cm-3时,导通压降减小。从而说明新结构改进了RSD的阻断和导通特性。
为了提高VRM的输出动态响应和降低稳态纹波,利用多副磁芯组合,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四相并联VRM的阵列式集成磁件,给出了阵列式集成磁件的平面化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同时,为了增大多相并联阵列式磁集成、VRM的占空比,提高VRM的稳定性,提出了D>0.25的四相并联阵列式磁集成VRM的控制方案,对D>0.25控制方案下的四相并联阵列式磁集成VRM与D<0.25控制方案下的四相并联阵列式磁集
本文提出一种电流型软开关全桥变换器。该电路通过在隔离变压器原边并联有源辅助电路,实现所有主要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同时实现辅助管的零电压开关。本文阐述了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控制思路,同时考虑了高压变压器的寄生电容给电路带来的影响。给出了辅助电路的具体设计思路和准则。最后通过一台530V/15kV的原理样机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随着国际铜价的上涨,减小开关电源中的用铜量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为了使开关电源产品能够满足相应的传导电磁干扰标准的限值要求,通常需要在电源中加入EMI滤波器。而这些无源元件如共模电感的使用,无疑给电源的成本增加了压力。由于共模电容的总量受到漏电流安全的限制,因此通常需要使用较大的共模电感。为了减小共模滤波器,本文研究了占空比对直直变换器原始共模干扰(不加滤波器时)的影响。考虑到EMI滤波器的转折
本文利用磁集成技术,实现了全桥变换器变压器与滤波电感的集成设计,并通过电路和磁路分析,建立了该集成磁件的等效模型。该集成设计采用平面磁芯和阶梯式交错PCB绕组结构,降低了集成磁件的高度和重量,同时通过有限元仿真,使绕组避开了气隙高磁通密度区域来提高效率。实测证实了本设计的有效性。
松耦合变压器作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由于磁路中有较大距离的空气磁路,变压器漏感较大,耦合系数不高,因此严重影响了能量传输功率和效率。文中针对影响变压器耦合系数的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对U、E型两种形状磁芯的磁场分布随气隙大小和绕组位置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由磁力线的分布和走向可以看出这两个量对耦合系数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可以提高耦合系数的改进磁结构的松耦合变压器,实验验证了理论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环流抑制是实现并联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增大逆变器输出阻抗可有效抑制环流,但会严重影响逆变器的抗扰动特性。针对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在传统双闭环环控制结构基础上加入平均负载电流前馈的控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并联系统输出阻抗、并联逆变器间的阻抗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得出该方案有效的增大了并联逆变器间的阻抗,增强了系统的环流抑制能力;增强了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方案对环
如何提高传输效率是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热点,补偿电路的加入能够提高系统的效率,但是容易使系统进入多谐振状态,即频率分叉,这使得工作频率的确定变得困难。本文以初、次级电路均采用串联补偿的非接触通用供电平台为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负载变化时电路可能出现的频率分叉现象,分析了发生频率分叉时系统的功率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工作频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文中分析和结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