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辽宁中部的飑线阵风锋二次发展过程分析

来源 :2009年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发生在辽宁中部的一次飑线出现了两次特征不同的阵风锋发展过程,并伴随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常规探空和地面加密观测数据及飞机观测数据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环境场中强的风垂直切变促进飑线上对流单体发展和飑线倾斜,形成第1次阵风锋。而环境场中低空偏西气流的加速是第2次阵风锋发展的直接诱因。在阵风锋发展处飑线系统得以重建。
其他文献
在应用地磁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需要对地球变化磁场进行建模预测,但由于变化磁场具有十分复杂的时空分布,很难用一个比较完备的模型来精确描述,本文尝试运用混沌理论中的相空间重构理论结合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地球变化磁场时间序列进行了单步预测和多步迭代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揭示变化磁场动力系统复杂的运动规律和演化过程。
用常规天气观测、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9年上海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雷暴大风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对比。  对6月5日强降雹过程的分析表明:1)东北冷涡后部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2)产生大冰雹的雷暴单体发生、发展在飑线前暖区的低层辐合线附近,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触发,并呈现出
利用郑州、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全省逐分钟自动站等加密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地区强飑线形成机理和可预警性进行分析发现:低涡后部横槽携带冷空气沿NW气流下滑和东北扩散南下的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在商丘汇聚,在低层辐合线触发下,位于辐合中心的商丘爆发强飑线;地面风速风向辐合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产生边界辐合线,初始对流回波沿边界辐合线发展加强并形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在开封与商丘之间的露点锋(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大气边界层辐合线信息,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09年期间发生在天津地区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及其形成、发展和消散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陆风辐合线在其端点可产生弱对流风暴.(2)海陆风辐合线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陆风辐合线相交,或者渤海海面雷暴单体的出流边界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分析格点资料和日本GSM垂直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热带气旋“天鹅”复杂路径和异常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1)“天鹅”复杂路径包含移动轨迹不规律及移速多变两部分,副热带高压偏弱、环境流场中有多支天气尺度的气流存在、没有深厚的主引导气流、“天鹅”本身强度不强以及与热带风暴“莫拉克”的双台风效应是导致“天鹅”移动方向和移速的多变的主要原因。(2)“
以宁夏雷电观测资料和ECMWF、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采用VB、VC语言和MSSQL Server数据库等编程技术,研制开发了宁夏雷电潜势预报业务系统。系统在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相似判别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相似离度分析,并以相似离度最小的前10个最佳相似个例中的一个作为预报蓝本,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雷电潜势预报的制作与分发,增强了雷电潜势预报的客观化和自动化,实现了相似预报结果在MICAPS系统
本文使用常规、非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9-13日华北罕见的强降雪天气的分析。讨论了华北回流的性质,并对降雪维持少动原因进行讨论,得出了低层东北风与中层西南暖湿气流相伴时,降水加大,近地层风向改为西北风时降水渐止的预报指标。
利用中央气象台中尺度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拼图和NCEP资料,对2009年“莫拉菲”台风在广东和广西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和广西境内的降水机制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异——广东降水出现在台风前进方向右前侧产生的飑线,广西对流降水的触发机制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前方和左侧,它们都有绕台风中心的做气旋性旋转的特点;同时也发现:降水出现在不稳定区和幅合区的交界处和重叠处,而幅合
2007年10月5—6日,北京地区在通常干爽的秋季出现了大雨过程。采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发现,北京这次大雨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南沿海“罗莎”(0716)台风的远距离影响。此外,大雨期间对流层顶长时间强的冷平流和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在一定程度上对降水的维持起到了积极作用。敏感性试验同时表明,没有“罗莎”台风的影响,北京地区上空上述动力条件基本不存在。  
利用常规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低层低涡位置相似时,鲁西北出现创纪录的大暴雨和没有降水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天气形势的主要差异为:大暴雨过程为第一型冷锋影响,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是形成强降水的主要机制,鲁西北春季暴雨多属此类;弱降水时地面无冷锋影响,低层高温高湿形成对流不稳定,暖切变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形成暴雨的原因。暴雨区分别位于地面冷锋后和暖切变线南侧。空间剖面显示垂直运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