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治

来源 :2016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五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是重度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针对本患者,导致SIADH可能因素有颅脑损伤导致颅压升高,下丘脑受压迫、水肿、血管痉挛,使ADH异常释放;入院后由于颅底骨折鼻腔大量渗血,失血性休克,导致下丘脑缺血损伤,出现ADH分泌异常;胸部外伤血胸导致ADH异常分泌;应激状态。SIADH诊断明确后,治疗主要是限水,适当补充钠盐,检测血钠,尿钠,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要加强对于SIADH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注意围手术期血钠监测,减少由于内环境紊乱而带来的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双侧开颅去瓣减压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的手术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104例双侧开颅去瓣减压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恢复良好48例(46.1%),中度残疾15例(14.4%),重度残疾11例(10.5%),植物生存9例(8.6%),死亡21例(20.2%).结论: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适当病例,早期预判,及时行双侧开颅去瓣减压术,降低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的原因及采取的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脑膨出的原因,术中处理对策及预后.结果:40例脑膨出病例中,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阶梯减压技术,迟发型对侧出血的9例,迟发型同侧出血的5例,弥漫性脑肿胀21例,大脑半球外伤性大面积梗死急性脑肿胀5例.术后6个月随访,根
目的:探讨抗坏血酸对颅脑创伤后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假手术+抗坏血酸组、打击+生理盐水组及打击+抗坏血酸组,每组12只.建立中度颅脑损伤模型,颅脑创伤后2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测定颅脑创伤后24小时的脑含水量;测定创伤后24小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颅脑创伤后24小时的损伤侧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介绍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格拉斯哥评分及手术方法,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方法:通过创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患者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并对24例颅内血肿的术后护理措施并进行小结.结果:24例中,7例开颅术后出现脑组织膨出,另16例入院后确诊,均行手术治疗,并合理护理,仅死亡1例.结论:临床合理及时地治疗及相应的手术前后护理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创伤性颅内血肿术的手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作为颅脑损伤的一种严重病症,死亡率高达80%,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关于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以致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仍有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就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
Background: 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 (PTH) is a frequent complication secondary to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Protein S100B has proven to be a usefulbiomarker for cerebral damage.In patients with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方式及策略,以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文献,从人工气道概念及类型着手,探讨相关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导管护理、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护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感染及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等.结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具有重要的
目的:探讨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处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上矢状窦损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通过对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矢状缝骨折、哆开,且术中证实上矢状窦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应用改良T形切开颅术中对损伤出血均得到良好的控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预后.结果:改良T形切口开颅术处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上矢状窦损伤具有突出优势.本组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及视力减退等症状,意识淡漠、视乳头水肿、双侧瞳孔可轻度不等大.多发于小儿和老年人,部分病人伴有脑萎缩、血管性或者出血性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外伤中的常见,钻孔引流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与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术后护理工作者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引流管、体位、饮食、预防并
本研究纳入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同时采用改良便携式急救箱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与传统转运方式相比,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