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总结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进行文献检索,总结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整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病房住院的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例114例(包括单纯性增生93例、复杂性增生10例、非典型增生11例)。分别搜集记录各病例的四诊信息,并参照1994年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相关章节制定证型,将收集病例分为:脾虚证、肾虚证、血热证、血瘀证四个证型,总结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子宫内膜增生""崩漏""无排卵型功血""中医药治疗"为主题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文献,共搜索到2298篇文献,剔除重复、记录不全、不可信文献筛选出符合收录条件者,共139篇,对所选文献应用的中药进行分析,总结用药特点,选药规律。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P值0.05为统计标准。结果:1、子宫内膜增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本研究各中医证型病例数为血瘀证33例,占28.95%,肾虚证、脾虚证、血热证均为27例,各占23.68%。血瘀证稍多于其他证型。2、子宫内膜增生的中医证型相关影响因素:四种证型列为四组,各组病程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血瘀证组病程最长,平均14.46±3.10个月,其次为肾虚者,平均10.17±1.93个月,血热证病程最短,平均4.83±1.39个月。年龄、孕次、产次、子宫内膜厚度等因素在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用药规律:统计所有纳入文献,得出中药共运用134味,总用药频次为840次,频次位于前20味中药为:当归32、山茱萸32、黄芪30、白术30、党参26、菟丝子25、白芍25、女贞子23、墨旱莲23、熟地22、山药19、枸杞子19、茜草18、海螵蛸18、阿胶18、生地17、甘草17、淫羊藿16、三七16、蒲黄16;按《中药学》归类,共34类,前10位为:补气药9味频次132次,补阳药14味频次107次,补血药6味频次104次,补阴药11味频次86次,化瘀止血药4味频次53次,固精缩尿止带药3味频次52次,活血调经药8味频次46次,清热凉血药4味频次40次,活血止痛药4味频次24次;按《中药学》将药物使用具体功效进一步归类,前5位为:补虚药40味频次429次,止血药18味频次97次,活血化瘀药17味频次85次,清热药16味频次71次,收涩药8味频次63次。可见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其中以补虚药为主,占51.07%,其次为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收涩药,分别占11.55%、10.12%、8.45%、7.50%。4、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药物归经统计用药归经以肝、肾、脾经最多见,占55.56%,其中尤以肝经最多,占26.61%,其次为脾经,同时归于肝、肾两经的药物40味,占29.85%,用药频次343次,占40.83%。结论: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型、肾虚型、血热型和血瘀型。各证型分布基本均匀,血瘀证略多于其他证型。证型与病程有相关性。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以补虚为主,兼活止血、活血、清热等。治疗多从肝、脾、肾经治疗,肝、脾同治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