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交际论文体写作论析--以《交际》《绝交论》为例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ve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散文文体大量出现,并呈现独行之文的写作特点,如篇各一事,一意贯穿全文,段落分明等.交际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文体之一.虽然朋友交际问题因事关社会伦理及风气而被先秦诸子密切关注,但交际论文体创作始于东汉,王符写了第一篇论交际的文章,朱穆首创绝《绝交论》.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涌现出多篇论交际的文章.本文拟以王氏《交际》和朱氏《绝交论》为例,探讨东汉交际论作品内容及其与时代生活的相关性,分析其文体写作艺术,探析《交际》《绝交论》在文体写作史上的反响与回应.
其他文献
刘大櫆是桐城派创始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他的年谱资料,笔者目前所见者有三:一是吴孟复先生编《刘大櫆简谱》;二是孟醒仁着《桐城派三祖年谱》;三是李君明撰《刘大櫆年谱》.另外,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兼为吴孟复<刘大櫆简谱>作补正》、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两篇论文皆对刘大樾的行迹做了有益考补,有力推动了刘大樾研究的深入.即便如此,刘大樾的生平事迹
黄金台骄文还有善于化用六朝典故,喜用数字做对等特点,除此之外,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弊病和不足。如有的作品过份尖巧,格调不高,如《谢陈憩亭晌水蜜桃启》、《责须檄》;有的营营于私人琐事,把文章作为攻汗之用,如《与王姬书》、《与鲁参军书》;亦有用典过多,文意晦涩坚奥者,如《周肖镰观察竺国纪游序》、《杨忠烈公论》等。但总体来说,《木鸡书屋文》所收诸文瑕不掩瑜,无论是遣词属对,考炼声律,还是运用典故,布局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文学亦面临着重大变革.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看,变法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也在于维新.在一定意义上讲,新与旧,并非仅仅是对于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层面的改革或者改良,而是有关宪政乃至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问题.在新与旧的较量中,作为领导潮流的先驱者康有为和梁
《坦园日记》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杨恩寿的所作.其中《北流日记》是他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随其六兄麓生赴广西北流知县任,办理刑名、钱穀事宜兼管税关时所作.《北流日记》记录了这两年里他在北流观戏听曲的经历,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一份重要史料.北流原属玉林地区一个县,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北流,位于广西东南部,历史上曾富甲一方.中国古代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与《雅》、《颂》同时代的作品,是今天能够直接看到的三千年前中华先人的书写真迹.它们与《诗经》一起,一诗一文,构成中华早期文学的双璧.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产生一系列写作技巧,在史官"公文"写作之外,形成了长达千年的"私文"写作传统.流传于今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有千篇之多,其中精美之作不下五百篇.商周贵族借方寸之地抒写个人的荣耀,表达世代绵绵不绝的愿望,从私人角度
在春秋末至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小说质素普遍存在于史传、诸子、辞赋之中,诸子或吸纳小说作为寓言之能指,为小说的留存提供了空间,并赋予它崭新的价值。
《汉书》编撰深受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汉书》文本逐步成型的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正处于汉帝国从政权崩溃到重建秩序的历史阶段,《汉书》本质上是东汉明、章之世帝国精英参与创造的时代共识。全面考察《汉书》编撰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东汉前期的政治状况、学术环境对《汉书》编撰及其内容的影响,不仅能让人们细致领会东汉帝国重建秩序、建立共识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深刻认识《史》《汉》之际中国史学的
表策文在六朝散文创作领域中占到较大的比重,其发展演进轨迹体现出这两大文类的具体因革状况.鉴于表、策、教为章表、诏策两大文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故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三种文体加以论述.
汉魏六朝是弹劾文逐渐形成规模并体制趋于完备的时期。现存完整的汉魏六朝弹劾文约有二百余篇。这些文章既有自劾己罪,更多的则是弹劾他人。自劾己罪者仅有数篇,弹劾他人者占绝大多数。弹劾他人之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弹劾确有恶行者,另一种则是构陷诬告他人。弹劾文涉及的罪名繁杂众多,大致可归为政治、礼制、经济三方面。政治方面的弹劾罪名主要有谋反或意图谋反、专权僭上、阿附权贵、结党乱政、不任职守、低毁中伤、诽谤朝政
到了中唐以后,碑传一词开始普遍使用,碑序与史传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所以碑文批评逐渐以叙事为正宗。如明徐师曾认为碑文“主于叙事者曰正体,主于议论者曰变体,叙事而参之以议论者曰变而不失其正。至于托物寓意之文,则又以别体列焉”(《文体明辨序说》)。后来朱荃宰《文通》、章学诚《文史通义》都赞成此说,但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六朝是一个叙事文体较为边缘的时代。其实,这种论调与明清叙事文体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