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在构型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文南油田33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隔夹层展开研究。完成了研究区隔夹层的类型划分,并通过单井识别、剖面分析、井间预测等解剖,对隔夹层的垂向、侧向分布规律展开探讨。最终分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1、隔夹层类型及识别方法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钙质隔夹层3种类型。泥质夹层主要为浅灰色、紫红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通常为0.2-1m。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回返至泥岩基线附近;微电极曲线基本无幅度差;井径曲线不稳定,常常扩径。泥质隔层主要为发育于支流间湾的泥岩,厚度通常大于1m,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接近泥岩基线,微电极曲线基本无幅度差。物性夹层孔隙度、渗透率较高,但尚未达到有效厚度的物性下限。主要为浅灰色、土黄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可见荧光或油迹显示,厚度0.2-0.5m。自然电位曲线有较小回返或无回返,自然伽马曲线回返较小;微电极曲线回返1/3左右且幅度差较小。钙质夹层主要为浅灰色、土黄色粉砂岩,可见油气显示,厚度为0.2-0.9m,部分表现为薄砂层全胶结形成的钙质薄层。微球或微电位曲线显示比邻近油层更高的高值尖峰。2、隔夹层发育特征泥质隔夹层多为单砂体之间5-4级界面伴生的泥岩沉积,分布稳定性较强,能够起到较好的分隔作用;物性夹层多与单砂体内部的韵律层界面伴生,厚度较小,有一定的渗流能力,一般能够改变单砂体内部流体流动方向,延缓注入水沿底部突进;钙质夹层多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顶、底的钙质胶结,也见韵律层内部的钙质胶结,对应于3级构型单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具有如下特征:顺物源方向,夹层通常与沉积层面平行;垂直物源方向,夹层通常呈水平略向下凹的弧状分布,但整体仍近似平行于河道底部的高一级构型界面。在侧向上不同的构型要素中,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内部夹层密度、频率均较低;分流河道侧翼夹层密度中等、频率高;席状砂夹层密度高,频率中等。3、隔夹层三维地质建模采用物性截断方法建立4-3级夹层模型:首先根据岩心、测井分析数据,确定物性夹层的下限值,再在物性三维建模基础上,进行物性截断。采用确定性方法建立6-5级隔夹层模型:首先识别单砂体顶底面,绘制单砂体顶底面微构造图,再用微构造图和隔夹层分布平面图作为井间约束,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型。4、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厚油层内部隔夹层对储层的分隔作用程度,将厚油层储层分为垂向上完全分隔型、半分隔型和连通型3种类型。完全分隔型储层各渗流单元之间互不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受控于层间干扰程度;半连通型储层在上下渗流单元连通处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底部一般不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在隔夹层分隔处则可能形成底部渗流单元剩余油富集;连通性储层由于隔夹层基本以夹层形式存在,剩余油受控于厚层层内韵律性,一般在厚层顶部相对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