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预警实例的应急科学传播范式研究

来源 :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作为突发事件,容易迅速成为公众、媒体、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地震预警作为近年来才被大众逐渐了解的减震手段,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每次震后的地震预警实例都迅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新媒体的特点加上各传播主体的不同需求,使得地震预警科学传播的路径多元化、表现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更新速率加快,这既推动了科学成果的传播和公众参与,也带来了相当的挑战.建议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新媒体的科学传播规律,加强地震预警科学知识的普及,使科学传播内容更加全面规范.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盛行,科普图书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趣味动物学”是俄罗斯出版的一套普及动物学知识的科学系列丛书,新颖有趣,广受欢迎,本文从策划团队、创作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对其创新策略进行剖析,以期对中国的科普图书出版事业有所借鉴和帮助.
科普是指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高校汇聚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窗口单位,在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研成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博物馆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存在偏重自然科学、科普内容单一、趣味性缺乏等问题.本文将结合西北大学博物馆的科普工作实践经验,对高校博物馆
公众科学素质是终身教育的结果,科技教育是提高科学素质的主渠道,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时期.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采取了自顶层设计规范社团制度,结合区位优势开发资源,紧跟热点,创设网络平台,以点带面,开展集团化科普等,通过社团建设,探索了一条适合青少年的科普与提高并重的创新之路.这一科普发展之路契合了当今世界对科普发展的时代需求,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倡导终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浙江省科协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充分发挥科协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科普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进行研究.
本文作为应对新时代“智能+”对科学传播新模式影响的一种思考,尝试提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靠政府监管与市场选择的联合运营机制,以分类实施、动态调整的场景思维进行“点单式”科学传播.这种“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模式有利于科学传播由规模向效果转变,由“供给拉动型”传播向“需求推动型”传播转变,进而构建“点单式”科学传播平台,在外部环境支撑系统、内部运营保障系统不断完善的运作下,促成科学传播供需双方的精准连接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州民间组织参与科普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民间组织参与科普创新的观察与思考.认为,从体制上看,民间组织处于各自分散状态,互不统属,需要国家承担科普责任的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促其良性发展;从机制上看,民间组织自身存在许多局限,主要体现在民间组织的格局多限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整个社会的科普需求缺少宏观认识,专业人才奇缺,需要民间组织自身觉悟,提升参与科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的这个重要论断,将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河市中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推动流动科普资源共享,助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本文介绍了黑河市中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旨在为基层科
作为一家成立近20年的场馆,厦门科技馆是全国唯一企业化运作的科技馆,仅2018年参观人数就达到174万人次,门票收入4000余万元.为了保证场馆的吸引力与可持续性,厦门科技馆的五大场馆保持着每年彻底更新改造一个馆的更新频率,并结合社会关注热点,平均每季度推出一档临时展览,将优秀的展览销往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种种措施,在保证了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市场化运作机制值得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领域开展了治理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治理机制创新的举措,包括对理事会制度、行业管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及其他形式的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并分析了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启示.
科普人才的界定问题是科普人才研究的逻辑起点,科普人才发展的现实出路问题则是科普人才研究的实践落脚点,忽视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必然导致科普人才研究和发展根基不稳、动力不足.本文从探究科普人才界定的逻辑困境出发,提出科普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出路,为科普人才研究的体内平衡和机制创新提供分析依据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