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初次运移含油饱和度门限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来源 :第五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表明:烃源岩内的液态烃由于受源岩吸附和毛细管阻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达到一定含油饱和度才能向储集层排烃,但排烃起始含油饱和度究竟是多少,不同研究者因其地质条件、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本文根据油气运移的机理并结合江汉盐湖盆地独特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一种研究烃源岩排油门限含油饱和度的新思路,其特点是利用现今膏盐地质环境,具有漫长地质时效性和较分明的油气排运界限标志.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激光荧光显微探针技术(FAMM)深刻剖析了中国侏罗纪系列正常煤样品的激光微荧光特征,揭示了不同成熟度样品中的均质镜质体激光荧光变化曲线形式,建立了中国侏罗纪正常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原生孔隙的减少、次生孔隙的生成以及孔隙结构的变化.从石油地质角度研究成岩作用最终目的是为解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程度,预测次生孔隙发育
本文论述了通过试验研究建立的生物标记物色谱-质谱-质谱(GC/MS/MS)分析方法;塔里木、辽河盆地岩石及原油饱和烃样品的GC/MS/MS分析及几个系列生物标记物结构鉴定;GC/MS与GC/
本文进行了不同加温时间、加水量、样品颗粒大小的模拟实验,发现加温时间延长,产油率明显降低,而烃气产率大大增多;加水量由0到50﹪时,烃气产量、残留油量、排出油量、总油产量
本文进行了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了两者的油气产率,探讨了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
油气地表地下地球化学是一门集油气地质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应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下深处油气垂直运移至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在近地表介质中形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异常
资料表明,中国叠合盆地中许多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仅用成藏期次进行描述难以反映不同时段的具体内涵,本文就此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级别划分与多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段的地质条件及压力分布的分析,区分渗透性地层和泥岩地层在压力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数值盆地模型方法模拟方法定量地分析断裂、褶皱
本文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由北东向正断裂控
流体势表明了流体运移的基本趋势,流体运移方向由高势区指向低势区.对常规油气藏,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指出,对于深盆气藏,其成藏机理表现为天然气以活塞式整体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