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淡色花岗岩煌斑岩脉中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2012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期的野外工作中发现,蚌埠地区的荆山花岗岩中穿插有宽度大于1米长度达几百米的煌斑岩脉,在生脉体中发现有大量的长英质捕虏体,通过对这些捕虏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详细研究,结合荆山花岗岩矿物学的研究认为荆山花岗岩为无水条件下黑云母脱水熔融产生,对比荆山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荆山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受帘石、磷灰石、长石的分异及石榴石形成的影响。而这种来自华南片麻岩捕虏体的发现,说明华南长英质陆壳是在三叠纪碰撞造山运动之后以固态的形式挤入华北陆壳,并导致华北陆壳的增厚,而荆山花岗岩是部分俯冲板片在160Ma时部分熔融的结果。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磷灰石、钛铁矿及斜长石/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通过对慕士塔格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中三叠世晚期为从古特提斯主碰撞期向后碰撞期的转换期,之前应为其主碰撞造山期,之后进入后碰撞阶段,为解决目前关于西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碰撞造山的时代分歧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本次工作首次研究了西昆仑南岩带中的3个花岗质岩体(玉其卡帕、墓士塔格和塔尔)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在详尽的野外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对它们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古特提斯洋盆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安尼西阶,中三叠世拉丁尼阶己进入碰撞后阶段,古特提斯洋壳断离是形成拉丁尼阶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动力学机制。
本次研究系统地对错江顶地区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进行了剖面实测和野外沉积学观察。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底栖大有孔虫生物地层、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分析、碎屑铬尖晶石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数据和认识。基于新的数据认为帕达那组和曲贝亚组为日喀则弧前盆地发育晚期的浅水沉积,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前。而曲下组和加拉孜组为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扇三角洲沉积,属于碰撞后的周缘前
本文报道了班怒带西段北侧的松模岩体和材玛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研究数据表明,松模和材玛岩体寄主花岗岩和辉长质包体分别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闪长质包体为岩浆混合的产物。结合最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认为松模岩体和材玛岩体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北向俯冲的产物。
本文尝试用同一堆晶序列纯橄岩中尖晶石Os同位素组成和辉长岩中锆石年龄来反演地幔源区的Os同位素组成,基于在对流上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和残留相地幔橄榄岩是完全同位素平衡的地质学原理进行反演计算的。该研究方法可以提供蛇绿岩熔体相地幔源区的准确信息,可以用来判别蛇绿岩混杂带中不同地幔橄榄岩块体的岩石圈属性及与新生大洋地壳的成因联系。与不具野外产出信息的深海橄榄岩相比,蛇绿岩中完整的熔体相与地幔橄榄岩
本次工作对西昆仑造山带中两个花岗质岩体(128岩体和库地北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28岩体是早寒武世侵位的,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库地北岩体侵位于晚志留世,是碰撞后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成果表明,原特提斯洋很有可能在早寒武世(513.0±7.3Ma)就发生消减,其最终闭合时间应不晚于晚志留世(420.6±6.3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