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实施跟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来源 :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是我国为应对21世纪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计划。到现在跨越计划已经实行了十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方法是科技计划不断取得进步的保证和根本条件。目前,跨越计划的评估采取专家验收评估的静态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跨越计划管理的显著特点,本研究尝试建立了动态的跨越计划全程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层面针对每个项目建立跨越计划实施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以全新的过程管理视角对跨越计划项目实施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估,有利于跨越计划更加有序地实施,为千万农民的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有关区域发展路径演化的研究尚未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通过探索组织内行动者的行动,尤其是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对区域发展路径的演化进行分析是对现有路径依赖研究中忽视微观层面机理的一个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路径创造的实现过程。有效的组织学习是促进区域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发展路径创新的关键。作为经济发展演化的核心行动者,企业的组织学习、知识转移会带来区域层面发展路径的变化。通过微观层面组织学习对区域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统筹关涉科技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如应正确处理微观突破与宏观协调的关系,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的关系,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知识创新主体(科研机构)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的关系,“依靠”与“面向”的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无论是从势科学的三个基本定律进行逻辑演绎,还是从管理思想史的众多理论中进行归纳总结,都可以得出对称化管理。对称化管理是指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内在的对称机制。无论是小型团队,还是巨型组织,乃至各类管理制度,无一不受对称化管理规律的支配,最有效的制度,就是对称性最好的制度。从职能、模式和专业三个维度对管理理论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三维分类法。在三维分类法的模式维度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问题管理与目标管理
通过对国外科技管理机构的人才资助计划的资助政策、选择评审、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发达国家的人才资助经验,为我国的人才资助提供参考方向与建议,以促进我国人才资助效率的提高。
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依据近几年的持续统计数据,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一方面,区域之间受其政治、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科技长期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区域创新环境特点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整合有助于区域内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
论述以企业为实现主体的自主创新实质,探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对比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技术创新等概念,得出企业自主创新是依托单个企业或国内相关企业的联合,涉及创新的率先性、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非技术创新;既包涵原始创新,也包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是企业跳出竞争红海的必由之路,因此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水平。由于新产品开发所必需的要素许多存在于组织外部的合作伙伴处,因此在关系资本的建立和运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的组织间合作是理论界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发现,组织间形成的关系资本通过组织间合作的中介作用促进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特别的,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私有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加依赖由其高管团队建立并维
为探索我国城乡创新系统的内在关联及运行机制,论文先构建了一个以比较优势、相互需求和互动协同为基础的城乡创新系统一体化的分析框架,再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验证了该分析框架的科学性;后从城乡创新系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基础、核心、意识、主体和制度六个主要方面提出了优化思路和对策。
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发表70周年、中国科学学崛起30周年之际,面对科学学的当代境遇与科学学在现今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我们应当认真回顾科学学开拓者们创立科学学的初衷和奠基性工作,回顾科学学的创始人J·D·贝尔纳科学学研究的初衷,对贝尔纳奠基之前的科学学发展状况,以及其为科学学奠基做的主要工作入手,描述贝尔纳之科学学在现今之意义,为我们的科学学发展提供指南,使科学学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更快更好地发
从匹配市场的环境与择校机制相容的研究视角,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考录取机制的信息环境,并对高考录取机制的信息假设与学生最优稳定机制和波士顿机制的信息假设作了比较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偏好的一致性为考生评估录取可能性提供了参照系。(2)在高考录取这样的典型大型匹配市场上,考生的匹配决策是根据录取可能性和个人偏好的搜寻与锁定志愿的过程。(3)高考录取机制相对于波士顿机制具有更为简明的信息环境。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