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山西省非典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来源 :2003遥感科技论坛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基于GIS的山西省防治非典应急指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该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持,采用组件化开发路线进行研建的应用系统。
其他文献
本文以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归纳论述了活断层的概念、判定标志及其年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利用遥感技术解译研究了工作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状况及其活动影像特征,识别并确定了5条区域活断层,最后综合评价了其工程意义。
利用MSS、TM、ETM、CBERS-1数据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沙地演变的动态研究,取得了该地区30年来的一些变化规律和现状特点,对沙地的进一步治理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探讨了模糊数学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湖北省三湖农场为例,应用GIS对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对数字化后的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以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并用克里格插值法来获得评价单元的指标值。利用地统计学中克吕格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空间模拟插值,然后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出隶属度,并按评价
在建立区域1:5万土地利用背景空间数据库和地面采样框架布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背景数据信息和GIS技术,对遥感TM图像研究采用了基于主分量和形态学分析的区域聚类分类方法自动识别农村居民点用地;背景知识发现和综合全图,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直接在背景图层上修改完成其他面状地物和线状地物更新,实现对安徽淮北平原地区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面积及其变化监测,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该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自1980年以来应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l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地球信息科学融合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中应用研究工作的回顾,扼要地对不同阶段开展的土壤侵蚀调查过程中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进行了介绍和短评。目的在于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了解地球信息科学融合技术用于土壤侵蚀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CIS)基础上,结合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形成的能够解决结构性较差的空间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系统寻求在数据形式的决策支持基础上的模型和方法的决策支持,即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实现决策管理的过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高分辨率、快速、动态的特点,目前已在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我国公安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在总结高分辨率卫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可行性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认为是一种快速获取空间动态信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公安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信息源。
利用城市电子地图,结合SARS病人在全市的分布状况、诊断情况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及ORACLE数据库技术,对全市SARS疫情的蔓延进行实时情况汇总与分析、实时空间分布显示及对疫情传染链进行分析等指挥布控、预防、控制预警的全过程。
根据丰水季鄱阳湖流域降水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研究,建立鄱阳湖水位变化降水预测模型;并利用近10年卫星遥感对鄱阳湖水域面积的监测及相应时相鄱阳湖水位资料的分析,研究出丰水季鄱阳湖水体淹没模型,解决了洪水季、云天状况下,气象卫星难以监测下垫面洪涝灾害的难题。通过对鄱阳湖水体淹没模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鄱阳湖实施退田还湖以后,湖体水面模拟结果与遥感测算值相对误差为0.9%-3.6%,模拟效果好。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重大工程,是解决黄河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工程。从1952年8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派出查勘队,查勘从通天河调水人黄河上游的线路起,到2003年8月已历时整整51年。本文简要说明,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勘查规划工作中遥感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