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变化态势与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行业集中程度、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聚指数三项指标,从行业集中程度、地区专业化程度和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测度1998-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呈不断扩散趋势,空间集聚区位呈“东部—中部—西部”变迁轨迹;甘、蒙、川、粤、琼、赣等省份的空间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东三省及皖、浙等省份集聚水平保持平稳,鄂、豫等传统制造业大省与大多东部省市则面临集聚水平日益削减的态势;2007年以后,东北、中部、西部集聚势头强劲,东部地区空间集聚水平出现“拐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采用空间自相关验证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分布特征的结果表明:1998-2008年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正向空间依赖,出现相似相邻的集聚态势;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呈现“高—低”或“低—高”类型的集聚,分工合作布局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可视化并以空间集聚度定量刻画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及其子行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以本文定义的空间集聚度偏离指数将其与制造业集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下降,与制造业集聚区域愈发重合,其标准差椭圆外围(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标准差椭圆内部(东南沿海)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更强。各子行业的集聚水平及变动趋势各异
英国是全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全球化引发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英国也面临提升城市竞争力与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其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英国把“智慧城市”定义为“未来城市”,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诊断与预测分析、消费者需求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核心技术,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交通、医疗及养老、社区、市政工程、治安、文化
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交汇地区,深化徐州、连云港两大核心城市的产业对接与合作,是江苏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共同要求。在概述徐州、连云港两市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联系度、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联系潜力等模型分析徐连产业对接的基础及潜力,进而运用产业梯度-成长度二维模型探讨徐连对接合作的产业选择。研究表明,徐州应推动建材、饮料、造纸印刷、化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重大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效应是长江黄金水道“黄金效应”的本底和前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价值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综合河流系统功能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以及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实践,本文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包括生态保护效应、环境净化效应、空间管制效应以及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3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以年均13.55%的速度增长,城市经济处于良性扩展阶段.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提升,但是这种贡献在2011年以后正逐步降低,平均绿色纯技术效率是下降的,则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处于逐步恶化态
会议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2007-2013年间中国藏区17个地(市、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减弱;另一方面,局部相关也显示出藏区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但相关性随着区域间间隔的增加在逐渐弱化。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藏区反贫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
产业关联关系是区域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从关联产业集群的视角分析城市和城市群的联系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定性化投入产出分析(QIOA)确立产业关联关系,结合基尼系数和产业集聚指数对中国城市重点集聚产业进行识别,对城市及城市群区域的关联产业集群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多数城市具备专业化产业集聚,少数城市表现为多样化关联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呈现极化发展:位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
本文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国35个主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结果 显示:研究期内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升2.6%,技术效率的提升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动因,而技术变化水平起着负面作用.本文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宏观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探究可能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过去20年,中国不少的城市已形成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这也使城市土地开发及其财政效应不啻为当前研究的关注热点。然而,现时学界对于中国的土地财政依赖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效应及其时间上的演变仍缺乏关注。基于1999-2014年全国34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利用变差系数和泰尔系数等传统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的土地财政依赖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依据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与演化路径,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主要有创新比较优势(CIA)、创新要素流动(IEF)、创新网络形成(INB),解析三大因素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的哈肯模型,运用2000-2013年间相关数据,分别对中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序参量识别,并对序参量识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1)创新比较优势(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