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职能的提升与变迁--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来源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理念·实践——博物馆变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机构,也是彰显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场所.它自产生至今,从最初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后来的“陈列”“研究”,再到现在的“社会教育”,都反映了博物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和对象不断拓展,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将文化知识进行形象的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正迅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即博物馆的职能是以“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为主线提升和变迁的.这也是博物馆逐渐把公众放到重要地位的一个过程.现在,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似乎慢慢成为博物馆人工作自信的动力.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博物馆人不得不考虑将博物馆与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理论创新与新的实践探索将成为新一轮的工作探索.
其他文献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从具有物质实体的“物证”延伸到“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无疑是将博物馆的范畴扩大到各类型“遗产”中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遗产的一大类型,在其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项目,截至今日,我国农业部已评选出三批共计62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
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博物馆的数量每年以百位数增加.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博物馆总量达到了4826家,比2015年增加了200余家.博物馆的类别亦日渐丰富,按性质分为文物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按照内容分为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种类之多,让人无法想象,艺术类博物馆即属于其中一种,民艺类博物馆则属于艺术类博物馆之一部分.因为此文探讨的是
在全球博物馆界,法国历来以悠久的文化沉淀、顶尖的藏品资源、良好的管理模式著称.博物馆在法国的旅游业、国民教育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进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能够为国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信任,而博物馆恰好是国家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这也是为何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如果透过表象观其本质,法国博物馆的起源方式、发展路径以及政府对博
近几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新博物馆学“以人为本”思想推动下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4000余家.尽管博物馆数量还赶不上美国,但是同样推动了我国博物馆从业者探索博物馆理念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思博物馆的思想源头与发展流脉,期望以一种更理性更客观的方式重新认同博物馆的身份.尤其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主席“让文物活起来”讲话精神后,更加印证了新博物馆学思想的影响力量.而在西方,早在20世纪初,美国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需通过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的参与,改变单一主体所采取的“包办”形式,以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为此,近年来政府提出了公共文化的运作逻辑:文化治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成为文化治理议题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是由于以理事会建设为核心的法人治理与原有管理体制相冲突,博物馆实务部门对于自上而下推行的理事会
东北是我国重要边疆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东临日本朝韩,北接俄罗斯,是众多少数民族的发源地,更是外国进入中国大陆腹地的主要门户之一,可谓是中国的咽喉之地.近代以来,朝代的更迭、东北的沦陷及统治权的变更令东北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东北地区文化随着历史的长河缓缓前行,而博物馆作为社会的缩影,也见证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求索与发展.从东北第一座博物馆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博物馆
纵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从北疆博物院的创建到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的转型,再到天津自然博物馆的确立,以及自然馆的两次大的改扩建,可以看见馆舍建设的历史变迁和不同时期的历史风采,还可以看见与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的不同时期的陈列内容及展览方式,更可看见天津自然博物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所承载的文化的表现和内涵特质。通过天自然博物馆百年发展历史纪实,可以折射出中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从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自己自
中国近代博物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与之相伴而生的.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逐渐为国人所知.一方面,出国留洋人士把西方博物馆的思想及样貌介绍到国内;另一方面,一些西方人士也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客观来说,中国近代早期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就是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来的.虽然不免带有“文化渗透”的烙印,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博物馆对中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对于不断发展的博物馆含义来说,“我思”这个带着主动性认知的哲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博物馆的内涵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分殊和认知主体的差异而不断变迁的所在.博物馆自身要做好“我思”,这种“我思”不仅要接收西方的先进博物馆理念,更要融合传统的“博物”观
晚清以降,国人对博物馆的接触由形而上之理想转变为形而下之实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博物馆的功能紧随时代潮流演变。在19世纪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清末士人借由中体西用初步认识了博物馆,博物馆之建设也由西人主办变为国人自办。受救亡图存的民族思潮影响,张誊的南通博物苑借助学务维新,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向前推进一大步。自南通博物苑创办后,北京、南京、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皆呼吁办学设馆,将之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