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概述

来源 :2016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外治方法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及总结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手段和疗效.方法:文献归纳综述.痤疮的中医外治有中药外治法:中药熏洗、中药面膜、中药膏剂、酊剂、霜剂、糊剂等;针灸经络穴位法:刺络拔罐、火针疗法、刮痧疗法、埋线疗法、耳穴疗法.结果:痤疮的中医外治疗效确切.结论:运用中医外治法以其剂型、方法多样,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作用直接、见效快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医院异构信息系统间的整合集成方案.方法:以我院构建新的物资供应链系统为例,利用Web Service整合医院各个信息系统,实现对"军卫一号"HIS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的改造升级.结果:实现了物资供应链系统与HIS系统的业务整合,为材料病人使用追溯、材料扫码条码自动计费等业务提供支持,极大减少了材料的漏收费、多收费或错收费问题的发生.结论:Web Service作为一种轻量级远程调用方式,可
近年来,失眠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笔者现整理近十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案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灸法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广,历来备受医家推崇,但对于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历来争议不断.实际上自古以来不乏热证可灸的依据,本文试从《黄帝内经》全面归纳"热证可灸"的论述,为热证可灸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指导医家扩大灸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增强临床疗效,以促进灸法的长远发展.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神经根型、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及其他型7种,颈椎的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其主要病理学基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日趋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颈椎病发病率高,症状复杂,病程长且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口服药物及手术疗法,副作用较多且伴有多种并发症,未取得满意疗效.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突出,笔
中医对便秘有较为突出的治疗作用,尤其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针灸、推拿、脐灸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的文献进行分类和综合分析,为便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以2004年-2014年间在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中医外治法抗衰老临床研究为数据来源,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走势、研究方法、治疗方式、选用穴位、结局指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中医外治法抗衰老的有效途径及发展趋势.分析结果:本文共纳入外治法抗衰老文献296篇,其中临床研究为30篇.研究涉及的治疗方法以灸法为主,穴位选用前三位为关元、肾俞、神阙.结局指标较为完善,但缺乏随访及安全性监测.研究结果
龈交穴为督脉的尾穴,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中.本文通过龈交穴的古籍文献和现代临床应用对龈交穴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基于对民国初期之前(包括民国初期)的古籍医案,探讨适用于疮疡四畔的常用药物、药类及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以"中华医典"、"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作为信息平台,建立疮疡四畔古代文献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疮疡四畔的潜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挖掘整理,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外治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草乌、赤小豆、木芙蓉、麝香、黄柏、胆南星、白及、白矾、五倍子,可见文献中的药
颈椎病是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多由长期伏案工作、过度疲劳、姿势不当等引起,患病人群较多,且有年轻化趋势.穴位贴敷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能够保证足够的治疗时间,且患者易于接受.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炎症所致,中医称之为"口僻"、"口眼斜".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本文将近年来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为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