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锥角颗粒分级旋流器压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项流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e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小型铁矿的颗粒分级,设计了小直径大锥角旋流器并对其压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降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当流量大于8.5m3/h后,压降的增加更加剧烈;随着分流比的增大,底流口压降增加而溢流压降基本不变;锥角的增大将使底流压降和溢流压降都或多或少地变大;底流口直径的增加会降低底流压降,但对溢流压降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两相流体在不同结构板翅式换热器内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现有换热器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以及相流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两相流体分布极不均匀。随着入口气相Re的增加,两相流体分布的均匀性有所改善。随着入口液相Re的增加,液相分布的均匀性提高,而气相则相反。而改进型的孔板封头结构可有效提高换热器外围通道的流体分配,从整体上改善板束单元体截面两相流体的分布,其两相分布的不均匀系数均有效
本研究为克服低采样率对信号渡越时间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互相关与抽样率变换相结合的渡越时间估计方法。首先对上下游传感器信号进行抽样率变换;然后对它们进行傅立叶变换,并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多余的镜像;最后根据相关定理求出上下游传感器信号的相关函数和渡越时间。结果表明:本方法得到的渡越时间估计值误差比较小,结果更可靠,它可以降低对数据采集卡的要求,为两相流速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喷雾洒水是抑尘露天煤跺堆场风蚀扬尘的主要措施,合理的喷洒工艺有赖于理解煤尘表层含水率对风蚀扬尘量的影响。本文通过风洞试验的方法,在明确水分加入方法和颗粒起动判定标准的前提下,测定了不同含水率下煤尘粒子的摩阻起动风速,并与沙土粒子的实验结果对比,提出了考虑含水率影响下的煤尘粒子摩阻起动风速修正关系。测定了含水率对煤尘风蚀扬尘量的影响变化,实验表明含水率的增大对抑制煤粉风蚀扬尘量的效果显著,并指出了抑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计算了Re=669,S=1.42强旋流中的颗粒运动特性。计算的部分流动条件依照Sommerfeld & Qiu的实验条件进行模化。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旋流近场的颗粒运动的浓度、速度的时均量和脉动值的统计分布特性。
本文从气液两相及管壁之间的关系出发,将气液混输管道中的流型划分为五种,总结了各流型的特点及气液相和管壁间的几何关系。在对Baker、Brill、Beggs-Brill、Taitel、段塞特征分析(SCA)等流型判别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使用SCA、Taitel和Brill三种方法的流型判别方法——S-T-B法。经算例验证,该方法对气液两相混输的流型判断准确无误,可以作为气液混输工艺计
本文以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的热工水力设计为应用背景,对自然循环上升加热段内的对流传热及过冷沸腾起始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Re﹤104的过渡区范围内,强制流动和自然循环二种工况下加热段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二种工况下加热段内的流体产生流动的原因不同引起的。与强制流动不同,在自然循环工况下,靠近加热管壁的温度较高的流体受浮升力作用所产生的自由流动,对于对流放热的影响
本文根据低温流体物性的特点,对过冷沸腾计算模型中的气泡参量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适用于低温流体的数值模拟。同时考虑到低温两相流中气泡的尺度变化,首次将人口平衡理论的MUSIG模型应用于低温流体的计算中。通过模拟液氮在竖直圆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过程,对各尺寸组气泡的分布、轴向空泡份额的分布规律及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尺寸组气泡在壁面和中心区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平均空泡份额沿轴向呈非线性递增变
本文对阳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在循环回路系统中的减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溶液质量浓度为75ppm~200ppm,温度为15℃~55℃。表面活性剂呈现明显减阻特性,且各浓度条件下均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时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溶液减阻性能的提高,而高于临界温度则相反。本文从微观尺度和能量分析角度来解释这种温度效应。通过分析该表面活性剂溶液阻力减小和传热性能降低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机械泵驱动CO2两相回路集成试验系统(MPTCS),对其并联蒸发器运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采用长程毛细管结构的蒸发器对分布式小热源进行集热时,在冷工况情况下并联蒸发器间会出现流量周期性自维持稳定脉动现象;⑵通过并联蒸发器水动力特性曲线判断为密度波不稳定性脉动,且通过整理得到了此密度波发生所对应的临界加热量及流量范围;⑶实验研究了系统加热量和流量对此密度波脉动周期和幅度影响关系
本文以闭式循环系统为实验平台,将其中的管路更换为透明管段。采取自泵入口吸气的方法,用高速数码摄像技术对水平放置的收缩管段、收缩段出口、扩散段入口入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气泡形态演化特征在近壁区和管中心区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收缩管段出口和扩散管段入口处;⑵气泡间的碰撞、聚并和分离在不同管段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差别;⑶含气量不同致使气泡的尺度不同,而相对应的泡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