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s affecting treatment duration and success of labial inversely impacted maxillary central inci

来源 :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bjective We aim to examine factors that vary the treatment duration and success rate of unilateral labial inversely impacte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正畸配合相关肌功能训练改善骨性错(牙)患者微笑美的临床效果;方法 30 例骨性错(牙)患者(男11 例,女19 例),其中安氏Ⅱ类24 例(5°≤ANB角≤8°),安氏Ⅲ类6 例(-6°≤ANB 角≤0°)。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成人骨性Ⅱ类错(牙)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值与颌骨不调、前牙牙轴变化的相关性,了解好的掩饰性矫治患者的颌骨不调、前牙牙轴变化的极限。
目的 探讨在牙齿移动过程中Damon-Q 自锁托槽滑过不同方丝表面对方丝结构产生的影响,探寻最佳的自锁托槽与弓丝的配对组合.方法 对二例已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戴用Damon-Q 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的错(牙)畸形患者,分别使用0.018″×0.025″(粗丝组)、0.016″×0.022″(细丝组)不锈钢片段弓拉尖牙远移关闭拔牙间隙.
目的:评价2×4 技术配合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和恒牙早期前牙内倾性深覆(牙)的疗效。方法:28 例替牙期和恒牙早期﹙9-12 岁﹚前牙为内倾性深覆(牙)患者,均采用2×4 矫治技术配合上颌斜面导板进行矫治。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患者髁状突的位置。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来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临床资料完整、CBCT 影像资料采集方法一致的成人均角(22°<∠ANB-MP<28°)患者120 例,按照天津市成人正常合∠ANB 测量的均值加减一倍标准差为界限将矢状骨面型分为Ⅰ、
目的:本研究为评估双(牙)垫矫治器对安氏Ⅱ 类下颌后缩患者治疗前后的上气道变化,并与非治疗安氏Ⅱ类对照组上气道形态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15 例双(牙)垫矫治患者(男7 例,女8 例)作为实验组和15 例非治疗患者(男8 例,女7例)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均为安氏Ⅱ 类下颌后缩患者,年龄范围8-12 岁,通过锥形束CT 评估上气道变化。
目的:应用比格犬建立牙髓摘除术后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牙髓再生性治疗,探究脂肪干细胞(ADSCs)复合富血小板衍生物(PRF)促进牙髓再生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间在侧貌审美时照片色彩及唇位置是否有差异。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良好侧貌的男女性照片,变换出剪影、黑白照片、彩色照片。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lor of pho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profile evaluation esthetic and whether judges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 about lip position for esthetic profiles between Chines
目的:采用三维测量的手段分析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拆除前后其唇部突度的变化。方法:在正畸科随机挑选50 名固定矫治即将结束患者,当患者处于最大牙尖交错(牙)且唇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采用激光扫描仪(Konica Milota vivid 910)对患者面部进行三维数字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