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肉瘤切除后斜方肌肩峰止点下移重建肩外展功能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三角肌是独立的解剖间室,位于三角肌内的软组织肉瘤往往需要行三角肌切除。本研究探讨斜方肌肩峰止点下移重建肩外展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回顾性收集三角肌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发症、术后功能及肿瘤学结果。结果 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70岁,肿瘤中位大小为6cm,术前平均MSTS评分为28分。其中2例黏液纤维肉瘤,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脂肪肉瘤,1例韧带样纤维瘤及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所有患者接受三角肌切除,获得阴性切缘,同期行斜方肌肩峰止点下移,同定于肱骨近端外侧。术后肩关节制动于外展90°位6周。平均随访16个月,无复发及肿瘤相关死亡。无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中位MSTS评分为26分。结论 斜方肌肩峰止点下移可用于三角肌肉瘤切除术后肩外展功能重建。
其他文献
患者女,25岁,主因右上腹红斑伴瘙痒1月余,加重3天,患者在初次出皮疹前约2周左右曾食用自制的生泥鳅酱(量约1/3勺),皮肤科检查:右上腹可见一直径约4cm的类圆形淡红色斑片,边界不清,右上腹、侧腹及脐上有呈带状分布的不均匀的暗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未见丘疹、水疱、脱屑,无压痛。皮肤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
会议
患者男,43岁。因瘢痕疙瘩20余年,发现银屑病半年,加重2周入我院治疗。本病例特点为患者瘢痕疙瘩及银屑病诊断均明确,部分瘢痕疙瘩表面出现红斑、脱屑,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瘢痕疙瘩上并发银屑病诊断。
会议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NF κB和MAPK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及HBD-2的作用机制;通过清热凉血方药干预银屑病的模式生物研究,阐明其NF-KB,MAPK信号通路与HBD-2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方法法方法观察HBD-2在体外培养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珠HaCaT细胞上表达的特征及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采用分子生
会议
患者女,60岁.因右面颊部结节伴瘙痒3个月余,于2013年1 1月2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面颊部出现一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无明显疼痛,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迅速增大形成蚕豆大小结节,中央破溃,出血,溢脓,结痂.曾于当地卫生院使用口服抗生素及外用中草药等治疗均无明显好转,皮疹仍不断增大.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检查:右侧面颊部可见
会议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胶囊治疗严重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60例面部严重激素依赖性皮炎,与30例口服左西替利嗪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作比较,治疗后第2和4周,停药后2周随访.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和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h和6
会议
目的: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聚类分析和频数分析,得出以临床为依据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特应性皮炎临床中医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临床上特应性皮炎患者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上以风湿蕴热型、湿热蕴结型、脾胃虚弱型、血虚风燥、气滞血瘀型常见,其每一型均有好发年龄段。结论:立足于临床研究的临床辨证分型为特应性皮炎临床中医标准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会议
病例1患者女,33岁,发现外阴部黄色丘疹、结节1年余.就诊1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数个米粒至绿豆大小淡黄色丘疹,未予以重视,近几月局部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阴性.皮肤专科情况:双侧大阴唇处见十余个大小不等黄色及淡黄色丘疹、结节,较大者直径约1.5crn左右(图1),质稍软,无压痛,皮损边界清楚,孤立存在,互不融合,皮疹表
会议
目的:新生隐球菌是临床最常见的侵袭性病原真菌之一,可附着于活体植入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结构,从而显著增强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本研究筛选鉴定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态的3个外分泌差异蛋白,并初步论证其对隐球菌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功能影响。方法:应用ITRAQ差异蛋白分析技术筛选鉴定新生隐球菌在生物膜状态和游离状态外分泌蛋白的表达差异;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各差异蛋白的基因缺失株,结合表型检测及细胞动物实验探
会议
Osteosarcoma (OS)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tumour of bone.Nearly30-40% of OS patients have a poor prognosis despite multimodal treatments.Because the carcinogenesis of OS remains unclear,
会议
目的 探讨PET-CT在小儿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收治小儿恶性骨肿瘤4例(骨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2例)。所有患儿均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的综合治疗。各病例治疗前经肿瘤穿刺取或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化疗前均行PET-CT检查明确肿瘤部位、累及范围及有无其他部位转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