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冬麦区一次典型晚霜冻个例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4月份大范围(30%以上站)晚霜冻多集中在1969-1981年以及1987-1995年,2000年以后较少出现,但2005年黄淮麦区突发少见大片晚霜冻,引起了国内众多外专家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2005年3月11-13日连续3天大范围的晚霜冻天气过程分析,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在今后小麦生产中趋利避害,为晚霜冻预报、预警、以及为农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高空极涡只有一个,属于偏心型环流,在我国并不常见,后期极涡向贝湖地区伸展影响河南;前期极涡个数少、可预示冷空气前期堆积阶段强度大;高空补充型暖脊使乌山脊加强、后期随着暖平继续加强,乌山脊不断向东北发展,横槽加强;出现500hPa-44℃冷中心、700hPa-30℃冷中心、850hPa冷槽,说明冷空气堆积阶段,系统较为深厚;200hPa急流带增强,高空向下传输动量增强,引起了地面风速加大,有利于冷空气爆发;暖平流使高压脊不断向北发展,脊前正变高及西北气流的加强,为冷平流南压和东亚大槽建立提供有利动力条件;槽后高压脊加强东移,槽前负变压加大,低槽逐渐加强;横槽后部经向环流加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锋区加强;地面冷源前期强度大,冷空气以次要路径南下影响河南,随着冷空气补充,地面影响高压势力不断加强;前期河南受地面暖倒槽控制,地面升温明显,能量聚集,冷空气影响时容易造成明显降温.
其他文献
水分协迫对夏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少人已做过相关研究.但是有关干旱协迫下的研究较多,而对洪涝协迫的研究较少且欠深入.本文通过对拔节期和抽雄期田间不同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的试验,模拟研究夏玉米对不同洪涝灾害程度的耐受力和洪涝灾害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水对夏玉米密度、绿叶数、果穗长、果穗粗和实产的影响较明显,而对发育期出现早晚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明显.拔节期积水5d以上,抽雄期积
通过对启东地区2012年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光、温、水能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需求,分析还发现在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利弊作用同存,且光、温、水时空配置利大于弊.播种后适宜的降水,充足的日照和异常偏高的气温,致使发芽周期缩短,促进了提前出苗,玉米从出苗到拔节气温偏高、降水气候异常度显著偏少,达到“蹲苗”的土壤墒情有利于根系发育,整体长势偏好.6月中下旬比较有利的气候和土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发生范围广、危害重,赤霉病发生的危害程度超过了2010年和2003年,其中尤以里下河麦区发生最重,造成小麦减产,不少地方每亩减产200斤左右,甚至出现绝产.本文通过对2012年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小麦全生育期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外,小麦播期的推迟、拔节-孕穗期的隐性渍害、特别是灌浆期的高温逼熟也是2012年江淮流域出现小麦减产的重要气候因素;并对
利用镇江地区4个观测站1960—2008年近50a以及镇江市单站1951—2008年近60a的气候资料,通过气候特征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镇江地区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暖期,降水总体上呈微弱的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则减少明显;(2)气候变暖导致镇江市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强降水、强雷暴、持续高温、旱灾、雪灾和大雾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暖及其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对
2013年3月21日、4月7日我市出现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霜冻天气,尤其是3月21日那次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灾害较为严重.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高空观测资料等分析了两次晚霜冻天气成因,结果表明:这两次霜冻过程均是大范围强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积累发展并南下,我市处于东亚大槽槽后的冷平流中,又有青藏高原短波小槽源源不断的冷气流输送,从而造成了持续降温,后次过程我市处于冷低涡中心的后部,受此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明
为了摸清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更好地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本文运用DPS中的相关分析、分段对比分析、农业气象指标分析等方法,对宁都几十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水稻定点平行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11年来,水稻生长季内气候变暖,积温增加;低温冷害天气和寒露风出现的频率减小,夏季高温逼熟天气明显增多;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晚稻成熟收获期的暴雨日数明显增多;有的年份气候极端异常,气候因
利用2007~2012年中国气象局下发的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及抚顺地区的逐日地表温度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抚顺地区地表温度预报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ECMWF的高度场、温度场和T213的散度场、高度场、海平面K指数、水汽通量、相对湿度、温度场和地面气温场均呈显著正相关,与ECMWF的海平面气压场和T213的海平面气压场、地面气压
利用辽宁省55个站1981-2010年逐日的降水量、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日照日总量、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等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分析了辽宁地区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①近30年来,辽宁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的年际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②四季变化中,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春季大风使得春季潜在蒸散量和夏季相差不大,有的地区甚至略大于夏季,秋冬
为了辽宁西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工程服务,掌握近地面层气候变化规律,利用1953—2012年辽宁西部7个观测站逐月地面温度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60年辽宁西部年、季、月地面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存在不同的升温趋势和变化特征.地面平均温度年均值气候倾向率为0.403℃/10a,气候
采用抚顺市3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2年降水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法确定旱涝等级,分析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旱涝灾害所占比例相当,旱年略多于涝年.近52a 正常年份为41a,占78.8%,偏旱年份为6a,占11.5%,涝年为5a,占9.6%.春季正常年份为36a,占69.2%,涝年为8a,占15.4%,旱年为8a,占15.4%,春涝和春旱所占比例相当.夏季正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