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纳米钴与氯化钴在大鼠体内动力学及致神经细胞的损害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索不同粒径纳米钴、氯化钴在8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其对神经组织细胞、氧化应激调控分子NF-E2 45-relatedfactor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燕麦肽是否具有缓解体力疲劳作用.方法:将192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乳清蛋白组(0.22g/kgBW)、4个燕麦肽剂量组(0.5g/kgBW、lg/kgBW、2g/kgBW、4g/kgBW),连续灌胃干预30天.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燃煤型砷中毒)是一种复杂的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疾病,为我国特有的地方病病种,亦为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病之一。在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下,燃煤型砷中毒病因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目的]研究青春期矮壮素暴露对雄性大鼠性成熟时睾酮分泌的影响,检测雄性大鼠矮壮素暴露后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情况,以探究矮壮素影响雄性大鼠睾酮合成与分泌的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刚断乳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ddH2O)和矮壮素低(75mg/kgbw/day)、中(150 mg/kg bw/day)、高(300mg/kgbw/day)4组,每组7只动物,从断乳(PND23)始灌胃染毒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镧(La)对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C)乳酸转运的影响,探讨La对长期记忆的损伤.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组织,进行AC原代培养,使用GFAP进行鉴定;然后经(0.125、0.25、0.5)mMLaCl3处理24h后,进行下列指标测定:使用MTT比色法测定AC的存活率;使用LDH法测定细胞的损伤率;使用RT-PCR法测定糖原合成酶等mRNA的转录水平;使用Western bl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双酚A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方法:实验将TM3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并在37℃,5%C02的培养条件下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2h后弃去原培养基并用PBS冲洗三次,换上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同步化处理12h.同步化处理结束后分别用含有0、1、10、100、1000μmol/L的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正常条件下(37℃,5%CO2
会议
自"暴露组"概念于2005年被定义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的关注点和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环境暴露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一样,暴露组通过非目标分析来全面了解个体总暴露因素,而生物监测对于表征总的暴露组特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传统的生物监测策略不同,"暴露组"生物监测策略不只是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污染指标来认识其所导致的健康问题,而是利用非目标分析(全暴露组关联性研
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seriously lethal carcinomas in the world.However,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is an effective cancer management strategy.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and examine the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活化HSC细胞过程中MAPK信号通路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探究砷致肝纤维化进程与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为揭示砷中毒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砷致HSC活化细胞模型,将HSC细胞分为正常组、亚砷酸钠(低、中、高)剂量组、SP600125干预组、SB203580干预组、PD98059干预组,观察MAPK信号通路在HSC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检测砷暴露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分析其在砷致大鼠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及银杏叶片的干预研究,为砷致病的免疫调节机制探索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初断乳Wistar大鼠56只,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7组,包括正常对照A组,砷中毒组,银杏叶片对照组,银杏叶片拮抗组;正常对照B组,砷中毒自然恢复组,银杏叶片治疗组,每组8只。
目前,国内外关于藻毒素(MC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国内外的研究发现,MCs可以通过减少淋巴细胞的扩散、调节吞噬活动、改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以及干扰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来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Yea等研究发现,MCs对人类和牲畜的致死效应大大取决于其对免疫系统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