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体外遗传毒性与致癌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银因其具有很好的抗菌杀菌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目前,许多研究提示纳米银对多种细胞或组织或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对某些细胞显示具有遗传毒性倾向。然而,缺乏对纳米银遗传毒性风险的系统研究与致癌潜在性风险的评价。本研究首先以HeLa细胞为靶细胞,对粒径分布在3-30nm的纳米银溶液进行了体外微核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2μg/ml纳米银溶液暴露后微核形成率7.23±1.91(P<0.05V.Scontrol);4μg/ml时微核形成率8.7±0.62(P<0.001V.Scontrol);6μg/ml时微核形成率9.3±2.79(P<0.05V.Scontrol);呈现暴露剂量依存性增加趋势,提示纳米银对HeLa细胞有遗传毒性倾向。本研究又以原代培养的金黄地鼠胚胎细胞为靶细胞,对其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及致癌潜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结果显示,5μg/ml纳米银暴露24小时候即可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40μg/ml暴露则引起大部分细胞死亡,显示严重的细胞毒性。其它结果将在展报发表中详细讨论。通过对纳米银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系统研究,可以为含纳米银医用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相关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数据。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产后逐瘀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产后逐瘀胶囊中益母草、川芎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TLCS法对方中有效成分盐酸水苏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特征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知识的组织化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如何有效加强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职员间的知识共享大多数取决于彼此间的信任程度,故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职员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内在作用方式。本文意在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人际信任所涉及的心理因素,以及组织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组织中职员不愿进行知识共享主要包含两点原因:知识
当今,世界各国对油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其中我国"十五"期间对油品消费量的年增长率约达到4.7%.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石油炼制工业必须继续走深度加工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是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统的保险、资金借贷、投资等金融服务的一种行为。它通过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金融业务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洛阳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建城史的古都,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为笔者的选题提供了丰富的积淀。因此,乡土史的运用拥有巨大优势。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开始,在不断的
目的:为了满足高海拔潜水实验过程中对各项生理数据采集的要求,对高低压两用舱的穿舱线进行技术改造。方法:对实验所需的3条穿舱线分别使用2种方法进行改造,一种方法是对仪器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