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 Reversal of the Upper-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Trend and its Role in Intensifying the East As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July and August (JA) mean upper-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over East Asia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contrary to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late 1970s.The largest warming center is over northern China (between 30°N-45°N and 85°E-120°E) around 300 hPa.Together with the temperature rising,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rises above the warming center and drops below, which connects closely to a correspondingly significant decadal shift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In the upper-level of the atmosphere,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dominates, and the 200-hPa westerly jet strengthens due to the increasing pole-ward geo-potential height gradient.In the lower-troposphere, the anomalous southerly wind increases around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nsifies.The integrated circulation changes seriously impact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The so-called "southern flood and northern drought" (SFND) pattern since the 1970s over eastern China has changed.As the cooling center in the 1970s moves southward, the dry belt moves southward as well.A wet belt dominates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lter the temperature trend reversal at 2005 while southern China experiences a dry condition.
其他文献
利用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3年东北地区夏季连续干旱日数(CDD)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年际倾向率为0.045d/a,而其他5个极端指数均表现为减少趋势.CDD与连续湿润日数(CWD)的年代际变化相反,20世纪60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观测资料、WRF分析场资料等,分析沈阳地区近10年(2005年至2014年)强对流天气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日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m·s-1)、短时强降水(≥20mm·h-1)及混合型4大类.分析探空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着重探讨增加14时(02时)探空对于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结果表明:各种强对流天气中,沈阳地区以短时强降水
目前,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系统(SWAN)可生成高分辨率定量降水预报产品,但该系统自带的降水Z-I关系对辽宁地区降水预报误差较大,特别是对强降水会产生严重偏小现象,这对暴雨预警量级、提前时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为得到精度更高的高时空分辨率格点化雷达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综合利用辽宁及周边区域9部多普勒雷达的回波强度拼图资料与稠密的气象自动站雨量计降水观测资料,建立适合辽宁本地区的降水Z-I关系,改进
利用2013年至2014年沈阳站地基GPS水汽监测系统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可降水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论如下:沈阳GPS探测PWV和根据探空数据计算PWV相关系数达到0.9,均方根误差为4.73mm,这说明了GPS遥感水汽方法的合理性.沈阳地区夏季PWV要大于春秋两季,汛期非降水日可降水量平均值分别为28.58mm,低于华北和西南地区观测值.强降水过程前均存在PWV增加的现象,PWV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加密观测站资料、雷达资料、以及WRF模式模拟资料,对一次高空浅槽带来的弱冷空气影响引发鲁中山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由于鲁中山区地形的特殊分布,造成中尺度下垫面温压场分布不均匀.分析发现,在没有明显系统影响时,弱冷空气造成气层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山区地形的影响对强对流的触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北路弱冷空气扩散影响,在山区北界迎风坡对流容易被触发;来自海上的边
本文就建筑物雷击风险分量分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根据雷电危害发生空间位置SI、S2、S3和S4四种类型,将不同类型雷电闪击过程中每一种危害类型作为雷击评估风险量。雷击风险评估是一个完整的评估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风险计算:islpProbability×Consequences(风险)=(事件概率)×(可能灾情)Risk=[Si,Po(Pr(Si)),Po(Xi)]}c式中,Si代表第i
利用1985~2014年山东12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山东首场暴雨的气候特征,根据1999~2014年的天气图资料归纳分析了山东首场暴雨的影响系统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山东首场暴雨多发生在4~5月,以局地暴雨为主,大范围暴雨次之.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和清晨强、白天弱.鲁西南和半岛地区是首场暴雨较易发生的区域,两个区域的暴雨分布特征截然不同:首场暴雨在半岛地区出现频
T639模式总体上可以较好地预报亚欧中高纬深厚的低槽及高压脊的环流变化和调整趋势,对槽脊位置、高低压环流位置和强度的预报较准确,大气波动位相和振幅吻合较好,东北附近的深厚低涡比其后部的高压脊预报稳定,随着预报时效延长,中高纬环流预报误差加大;T639模拟的南支槽范围偏大、偏南偏强;中国近海及陆地部分的副高预报较不稳定,588线覆盖范围明显预报偏小,脊线位置预报较一致,588线北缘总体预报较好,西脊
依托学校的"植物园"和"气象站",开展植物的物候学观测研究,能够在学生中间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增加学生对气象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气象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在教学楼的顶层建立了植物园和气象站,在河南省气象局的气象专家的指导下,依托植物园和气象站,整合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师生一起开展植物的物候学观测研究.在校园气象
根据1958-2011年中国东部(105°E以东)316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以及散度、涡度、波活动通量等动力诊断,探讨华北雨季(7月11日-8月31日)中国东部降水异常模态及同期、前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发现,华北雨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表现为三个统计显著的相互独立的降水模态:第一模态为偏西型,当其时间系数为正(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