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针配合高频电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第三届兰茂论坛暨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掀针配合高频电针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掀针结合高频电针疗法,对照组只采用高频电针疗法,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个疗程后,采用Cohen面肌痉挛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33.33%,对照组治愈率为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针配合掀针治疗面肌痉挛效佳,掀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肿瘤科专科病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及肿瘤科临床药师如何样在不良反应监测过程中实现药学服务实践的.方法:对本院2015.7-2016.6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50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采用经典案例展示临床药师如何样实现临床药学服务.结果:与讨论临床药师应加强药物引起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尽可能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并以此过程为切入点实现临床药学
目的:分析本院近期频发参麦注射液ADR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参麦注射液ADR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本院1月至7月上报10例参麦注射液ADR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发生的ADR患者年龄主要在60岁以上,占60%;性别以男性7例为主,占70%;ADR所累积的器官以发热伴全身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共7例为主,占70%;ADR发生时间以在5min内
体质来源于母体的遗传,但生活习惯、性别、年龄、地域差异等可使体质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另受精神情绪心境、营养锻炼、家境等等内外诸多因素又可表现出动态的可变性.家族遗传性体质类型决定了多囊患者的临床多变多样性.制约了临床症候的形成和发展演变,极大的影响了多囊暖巢患者的病程病情及转化.中医体质分型和规定标准是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及创新教材《中医体质学》(2005年版)王琦教授的现代体质九分法来制定的,即:
过敏性紫癜归属于祖国医学记载的"肌衄""发斑"、"葡萄疫"等证的范畴.罗珊珊教授认为该病与脾、肺、肾密切相关.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热毒、淤血为标.本病病情复杂容易反复发作.病初邪盛为主,治疗祛邪兼于扶正,疾病后期病程缠绵及反复发作,扶正为主兼于祛邪.临床疗效显著。
目的:观察三期调节针法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早期轻调、中期中调、后期微调"三期调节针法"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前、1疗程、3疗程时采用House-Braek 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观察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经验.方法:追踪观察骨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的24例患者的疗效,记录各项数据,采用GW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24例患者病情改善,复位效果良好,治疗前后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度数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缩短患者就诊时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阐述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可有效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是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强身、防病、治疗理念,以对外适应自然变化,对内促进机体自身抗病能力、自我愈合、自我康复能力来治未病的治疗原则,重视从
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早衰)是指月经初潮年龄、周期正常,青春期稍延迟,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的女性,其40岁以前出现持续性闭经、性器官萎缩,兼见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升高,雌激素(E2)降低的综合征,常见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烘热、多汗、面部潮红、情绪不稳定包括急躁或抑郁、性欲低下、阴道分泌物减少,干涩等,最终导致不孕.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与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早衰)明确对应的病名.卵巢早
目的:探讨热辐射效应对温针灸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①选取腰突症、膝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三个病种作为温针灸疗法的观察对象,运用温针灸治疗.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疗效,证明温针灸疗法临床疗效肯定,在针灸专科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②从物理学的角度阐述热辐射效应是该疗法获得"热敏灸"的唯一指标,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的温热感受,对比出哪一种温针灸的技术操作能在针灸临床获得最佳热辐射效应,出现热敏灸的频率高,是温针
目的:观察"益脑十六穴"蜂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益脑十六穴"蜂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隔日进行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脑十六穴"蜂针疗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