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步辐射的原位催化表征技术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表面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表面催化反应机理的认识。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传统的表面科学研究通常局限于超高真空条件下,而实际催化反应通常是在大气压或更高的压强条件下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压强差别。报告将首先介绍可以在几个Torr压强下工作的原位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利用该谱仪,我们可以在接近实际催化反应条件下研究重要气固界面催化反应的机理。原位实时观测电化学反应对了解电化学机理以及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与电化学相关的实际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报告第二部分将介绍可进行原位电化学观测的软X射线吸收能谱和软X射线发射能谱,该项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原位地研究不同电化学体系,例如锂离子电池、光解水、燃料电池等。
其他文献
Recently, graphenes cousin sflicene made its debut in transistor.Silicene, a buckled honeycomb lattice, combines its surface sensitivity with Dirac band structure and provides unique opportunity to ta
会议
By using Green function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 we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friction behavior of a single asperity and asperity array over the (1 1 1) surface of single crystal copper.
会议
通过泡沫铝夹芯梁在25℃C~500℃C温度范围内的准静态三点弯曲实验探讨了泡沫铝夹芯梁的准静态变形和失效行为.同时将泡沫铝夹芯梁的失效模式图扩展到高温情况下,得到初始失效模式图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修正的Gibson模型预测的夹芯梁结构的极限载荷和实验所得极限载荷很好地吻合,说明泡沫铝夹芯梁的最终失效破坏主要是由于芯层剪切引起的.
会议
利用弹道冲击摆锤系统对分层梯度蜂窝夹芯板在爆炸载荷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梯度蜂窝夹芯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失效模式,并与传统非梯度蜂窝夹芯板的抗爆性能做了对比.通过数值模拟对芯层能量吸收和接触力衰减特性做了进一步探讨.
会议
基于二维正六边形和Voronoi两类常用数值的模型,对不同缺陷条件下多孔金属的双轴压缩蠕变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拓展基于能量法提出的Chen-Lu唯象本构模型到率相关类材料,结合表征多孔金属几何缺陷的常规参数,提出一个考虑缺陷效应的率相关本构模型,并以双轴蠕变数值结果对提出本构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和评判.
会议
选用CMAS与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EBPVD TBC),在不同服役环境下反应,实时表征相关参数,研究不同的服役环境下θ以及σl-g的改变,通过改变驱动力而改变CMAS渗入的深度,从而得到不同服役环境下CMAS的润湿性对渗入深度的影响.通过研究CMAS对热障涂层的润湿性,可为CMAS对TBC侵蚀过程及破坏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会议
This penetration reduces the strain tolerance of the coatings and can result in premature failure.This present study focu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EB-PVD 7YSZ thermal barrie
会议
金属基底的表面粗糙度对IBAD过渡层的织构和YBCO超导层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IBAD-MgO的制备对基底的表面粗糙度已有明确指标.表面平整化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抛光,电抛光,化学机械抛光[1]和溶液沉积平整化(SDP)[2].其中溶液沉积平整化具有成本低,无毒副产物,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采用优化的SDP方法,即溶胶-溶液沉积平整化(SSDP),由于溶胶粒径较大,可以实现快速平整化,再使用溶液进
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自组装结构是分子与表面以及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分子吸附的衬底,与分子有直接或者间接相互作用的其它分子的构型以及外部温度等因素都对分子的自组装结构具有重要影响。[1] 本项研究中,我们分别选取两种球状富勒烯分子C60和内嵌金属Gd的C82分子,在不同金属衬底上,通过分子/衬底间相互作用,调控其组装结构和电子结构。[2,3] 研究温度诱导C60分子取向结构变化[2]以及分子间
扫描隧道谱金属衬底上的半导体碳纳米管的测量帯隙长期以来被单粒子的紧束缚模型所解释(例如, Wild rer et al.Nature 391,59(1998)).光学实验进展则证实了碳纳米管的多体理论预言,说明半导体碳纳米管的本征能隙要比单粒子理论结果大出许多.最近的STS实验(Lin et al.Nature Materials 9,235(2010))则说明此前碳纳米管隧道谱测量结果与多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