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区不同品种玉米耐密性筛选初探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耐密性一直是栽培和育种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农民追求稳产高产的保守性需求亦拉动了育种者不断提升品种的耐密性.近年来,随着高密度育种技术逐渐普及,涌现出了一系列耐密品种.研究不同品种玉米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表现,会给在今后的育种和栽培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冠层叶片分布特征及其库性状对不同部位"减源"的响应,深入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冠层叶片的分布特征与其库性状的关系,进一步探索解析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选用黑龙江省13个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不同积温带的对照品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农场以相同的密度(6万/hm2)顺序排列种植,小区长5m,宽2.6m(4行)3次重复,因该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高,拔
针对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常出现空秆、秃尖等籽粒结实性差、果穗发育异常现象,从雌穗分化、受精结实角度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和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籽粒结实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黄淮海平原区高产夏玉米栽培措施管理、提高夏玉米单株结实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人体营养元素缺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据推测,在全世界约60亿人口中,超过60%的人缺铁(Fe),超过30%的人缺锌(Zn),钙(Ca)、镁(Mg)和铜(Cu)的缺乏在发展中国家也比较普遍.玉米在粗粮食用及养殖饲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籽粒中,大部分磷以植酸(PA)形态存在,PA与Zn、Fe、Ca等元素紧密结合形成难溶性蛋白结构的球状晶体,对这些营养元素有强的束缚力.由于人体和动物体内缺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饲、经济作物.目前,中国玉米平均单产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的提升贡献最大,但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受限,因此,主攻单产是中国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西南玉米生态区是中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生态区之一,地处西南玉米生态区的重庆,极端气候频发,单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生产中一改过去"间、混、套作模式"为净作,行距常采用"稀大行"的种植方式(行距
随着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日益频繁,人类已面临水缺乏问题的严重挑战.缺水带来的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影响之一是作物减产.玉米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需水较多,对干旱比较敏感的作物,因此,选育抗旱品种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的稳产性意义重大.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评价玉米耐旱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筛选培育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达到生物节水的目的,是抗旱节水的一
增加种植密度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可是,倒伏风险也随之增加.玉米直接收获籽粒将是中国玉米生产的必然选择,这对玉米抗倒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准确反映玉米的抗倒能力,是中国玉米科研和生产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建立倒伏的定量评价方法,为作物抗倒伏育种和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人们从茎秆的几何形态、解剖特性、化学成分、力学特性、重量分布等方面研究倒伏问题,提出了
健壮的玉米根系为地上部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农艺措施首先作用于根系生长建成、时空分布和吸收性能等,进而影响产量形成.根系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土壤的养分含量、容重和团粒分布等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根系的残体、分泌物和穿透下扎作用也会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前期研究证明,综合农艺管理显著改变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后期衰老进程等,但其对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超过了中国粮食产量的1/3,占到了世界玉米产量的21%.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地区玉米产量占中国玉米产出的33%.华北地区的玉米产量记录为19吨/公顷,Hybrid-Maize模型模拟的该地区的产量潜力为13.3吨/公顷,远远高于华北地区实际的产量水平(5.7吨/公顷,河南、河北、山东3省与北京、天津2市2016年的平均产量).因此,评价华北地区玉米生产的
绥化北部玉米生产自然条件较优越,但玉米平均单产较低.这与肥沃的土壤、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不相称,玉米单产潜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玉米品种选择不当及栽培方式不配套是主要原因.本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总结出适合绥化北部的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
北方旱地农业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1%,是中国粮食生产的战略要地.然而由于该区降水分配极不均衡,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能被作物利用的降水不足总降水量的40%,作物产量常年低而不稳的问题十分突出.地膜覆盖能够有效抑制蒸发,降低土壤蒸发与总耗水的比重(E/ET),协调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是当前旱农地区最主要的保水增产措施之一.然而地膜栽培的高产量是以高耗水为代价的,玉米等需水量较大的作物连续多年耕作,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