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mghgw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内固定治疗髋臼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评价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以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重建钢板组、解剖型锁定钢板组和记忆合金接骨器组,每组患者40例,于术后3~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Matta功能评定标准,随访时嘱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按X线评价标准和临床标准评估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关节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一、二期翻修的住院费用构成比,探讨我国感染翻修的费用构成特点,为进一步合理的开展此类手术及改进我国医疗体系的费用分配比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从2013年6月到2015年5月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来我院行翻修手术的患者15人(16膝),其中7人(7膝)在我院只做了一期翻修术(病灶清除+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6人(7膝)在我院做了一、二期翻修术,2人(2膝)在外院行的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术后康复锻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好坏.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与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21例(均为单膝),女39例(其中18例为双膝),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9岁.
【目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是临床常见肘部损伤之一,可引起严重肘部发育畸形及功能障碍,大多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常用的克氏针固定欠稳定,钢板内固定材料对骨骼创伤大、需再次取出内固定物等缺点,增加病人痛苦,且疗效不确切。本研究在探讨Orthofix外固定支架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骨折治疗中的护理疗效评价。
目的 总结应用Herbert空心钉经皮微创手术治疗治疗舟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C臂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应用Heberden螺钉内固定对治疗一些能闭合复位的腕舟骨骨折,具有简便微创,易于患者接受,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飘浮法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4年1月,在我院对2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飘浮法揭盖式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即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胸椎棘突至残留长度约1cm,经采用高速磨钻于两侧关节突内侧纵行磨透椎板及骨化黄韧带,直至致压物变薄呈漂浮状,然后用咬骨钳持住并揭盖式提起胸椎棘突,同时轻轻向两侧晃动,注意椎板和骨化黄韧带与硬膜囊粘连
目的:研究雌激素能否调节大鼠脊柱Sclerostin及其上游增强子MEF2s的表达,以及雌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联合治疗是否比单独应用在对sclerostin的调节和骨量恢复上有更强的效果。
目的 探讨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涉及股骨转子部的股骨长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利用腓动脉穿支血管吻合链供血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4年9月,对于13例小腿皮肤缺损患者,利用距离小腿创面最近的腓动脉穿支作为旋转点带蒂转移,腓动脉起始后穿过比目鱼肌或拇长屈肌的肌肉后经小腿后外侧肌间隔浅出,腓动脉皮穿支约4-8支,其中较粗大的约三条分别位于腓骨小头下约9,15,20cm处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
目的:舟骨骨折非常常见,而舟骨骨折不愈合也是临床的一大难题。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回顾分析舟骨骨折不愈合病例的初始资料,探讨引发舟骨骨折不愈合的因素。
目的:通过对10例小儿股骨干骨折双下肢悬吊牵引患儿的临床护理观察,探讨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减轻了患儿及家长对疾病、治疗的恐惧,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