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碳燃烧对滚筒冷渣器传热影响的研究

来源 :全国电力行业CFB机组技术交流服务协作网第九届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燃烧不完全,循环流化床锅炉排入冷渣器的灰渣中会有—部分残碳,如果温度比较高且有充足的氧气供应,这部分残碳在冷渣器中会继续燃烧放热。目前,有关滚筒冷渣器内残碳燃烧的研究,尤其是残碳燃烧和滚筒冷渣器传热模型的耦合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对残碳在滚筒冷渣器中的燃烧放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碳燃烧在滚筒冷渣器传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冷渣器入口处残碳燃烧放热量很大,能占到灰渣总释热量的80%,但其下降也非常迅速,在1m的距离内下降了95%左右。同时,随着灰渣含碳量的增加,出口灰渣温度不断升高。
其他文献
#1机组锅炉和炉前系统化学清洗主要包括:清洗小型试验;清洗药品质量鉴定;清洗前的系统检查;系统水冲洗及严密性试验、系统升温试验和模拟试验;指导制作腐蚀指示片和清洗监视管;配制清洗液、循环清洗、化学分析监督;腐蚀指示片检查,清洗效果鉴定,检查钝化膜质量。
低温多效蒸馏(LT-MED)海水淡化装置采用低温、水平传热管、降膜式、多效蒸馏工艺,在最高盐水温度70℃和最高盐水浓度7%以下运行。LT-MED装置由压力0.035 MPa以上或55℃以上热水作为动力热源驱动,从海水一步生产5ppm。TDS以下的产品水。产品水可直接用于工业工艺水和锅炉补水,也可苦咸水或低品质水混合后用于市政供水。LT-MED装置操作运行简单、稳定、可靠、灵活、经济。本文概述了LT
电驱动膜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电驱动膜的性能直接影响电驱动膜分离器和EDI器的性能和处理效率。浙江千秋环保水处理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EDI膜,具有良好的品质,适应了市场要求。
膜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实用的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低能耗的优点,在锅炉补给水处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具体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膜分离技术相关单元工艺在锅炉给水预处理、软化以及脱盐纯化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膜技术在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针对电厂对高纯水的水质要求,比较了常用膜。树脂串联工艺和电去离子(EDI)工艺,根据电去离子技术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点,分析了电去离子技术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对电去离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提高产水水质方法和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的途径。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去离子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
某HG670/13.7-L.PM19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自投产以来,经设备改进、运行探索,已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为进一步了解其二氧化硫排放特性,在现场对30个运行工况数据进行测量,采用最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锅炉二氧化硫排放的收到基全硫份、钙硫比、锅炉负荷、脱硫效率、床压、一次风率、上二次风率、下二次风率和炉膛出口氧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其分离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锅炉的效率,同时也是建立循环流化床稳定循环的关键。为提高循环流化床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采用相间耦合随机轨道模型,在拉格朗日坐标下对不同粒径颗粒进入旋风分离器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同时也模拟了颗粒在不同进口位置对循环流化床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这些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新型旋风
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床料的混合速率对设计加料点位置非常重要。作者所在课题组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流化床颗粒混合。搭建三维流化床冷态实验台,设计一种新的颗粒取样装置,并改进热颗粒示踪法,对密相区颗粒扩散与混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建立DEM-CFD数值模拟平台,对实验台规模的流化床内颗粒混合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分析颗粒混合的机理。提出结合假想粒子和双流体模型的方法计算颗粒相扩散系数,对工业
本文提出了—种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溶液吸收CO2的新工艺,研究了液体速度、气体速率及固合率等因素对气液传质和气体停留时间影响。讨论应用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对CO2进行化学吸收的可行性。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气液两相系统,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气液传质能力更强,颗粒的循环也延长了三相反应器提升管内气泡的停留时间。气液传质增强和气泡停留时间延长初步验证了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吸收CO2工艺的可行性。
流化床锅炉煤粉进入密相区后混合及扩散程度对燃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应用热颗粒作为失踪颗粒,研究了风速、给煤率等因素对于扩散程度的影响。实验台为目前正在运行的300Mw单炉膛循环流化床锅炉的1/10比例缩小模型。实验表明,在较低风速下,在采用反梯形结构的流化床锅炉炉膛内,中心区域颗粒上下混合良好,但是靠近炉膛边缘混合程度有限,横向混合程度较差。同时,随着风速增加、提高给料速率,可以加强颗粒在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