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识形成法是一种用于处理不一致科学证据的方法,其以定性研究为视角,从人的主观世界进行协调。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指南制作过程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循证制订指南的方法,即将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与相关的证据质量明确地联系起来,依据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价的结果来确定推荐意见制订指南。"从证据到决策","共识"在临床实践指南中不可或缺。只有通过一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综合考虑利弊平衡、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资源投入等因素,最终达成一致的推荐意见,才能制定出切合临床实际的临床实践指南。早期的临床指南文件多来自于专家意见:"非正式共识方法"和正式的共识方法"。这种主要依赖于专家意见的指南文件只包括推荐意见而缺乏形成推荐意见的证据及制订指南的背景和方法介绍,类似与一种"主观整体评估法",现如今已少用。目前,国际指南组织倡导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作需系统、全面地检索和评价证据,并基于证据的评价结果结合医生经验、患者的意愿、资源环境制作出"共识",即指导性建议或意见。"共识"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主要使用环节是在形成推荐意见的时候,而国际上主要有四种公认的"正式共识方法":德尔菲法、名义组法、RNAD/UCLA合适度检测方法、美国NIH的共识形成会议法。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经常面临证据量少,证据质量不高的局面,为此,在基于有限证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专家共识在指南制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使"共识"的获得过程科学、透明、客观,亟待研发一套严谨、规范的"共识"形成方法和流程的技术规范。本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可进一步规范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中专家共识获得的流程和步骤。为从证据到共识再到决策这一关键环节提供明晰、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本规范主要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研制人员使用。本规范围绕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中"共识"形成方法和流程的关键环节,旨在对以下方面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指导,主要包括共识形成组织者的资历;共识成员的遴选标准、确定共识主题、背景材料的梳理、提炼共识清单、选择具体的共识形成方法、共识达成的界定、共识到推荐标准的界定等8个方面。本规范将通过培训、网站或微信平台、期刊、学术活动及媒体、书籍等形式推广。为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中"专家共识"的形成提供规范性文件,从而指导共识形成过程,提高共识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客观化。此外,该规范的制定对于各中医药标准协会在审核临床实践指南形成"推荐意见"中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