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与农民增收关联机理分析

来源 :2011中国马铃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l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粮及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民作为种植者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很难享受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均衡分配.论文以马铃薯市场、产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关联基础、关联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马铃薯产业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马铃薯产业与农民增收关联的形成首先在于利益扩张机制,利益扩张机制是通过马铃薯消费市场形成的。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价值链,合理的产业链接,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组织联系机制的发挥上。马铃薯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联的实质是形成协同发展的机制,要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并使农民最大化增收,需要以其关联机制为出发点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达到马铃薯经济总体效益最高,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并协调发展。提高加工水平,加大产业增值空间、提高种薯质量,把握产业发展源头、提高组织程度,发挥行业组织联系作用。
其他文献
玉米矮缩病(粗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传播媒介发生严重的玉米病毒病,玉米一旦发病,难以用药防治,被称为玉米"癌症"。近年来,由于受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毒源虫源的累积、品种抗病性下降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该病在浙江西北部玉米产区暴发流行,造成玉米产量重大损失。为了探索玉米矮缩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和病害的侵染发病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科技支持。
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从鲁山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耐高温芽孢菌98株.通过真菌生长抑制试验,获得具有小麦全蚀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6株.其中以w-2-24菌株拮抗效果最好,对该菌株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以及16S rDNA鉴定,将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将其确定为Bacillus subtilis.
本文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蓟马诱捕粘板(黄色和蓝色)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发明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新型粘板.结果显示:同样大小的诱捕粘板颜色不同,诱捕蓟马的总量不同,且差异很大,在试验相同位置放置的黄色与蓝色诱捕粘板,诱捕蓟马总量蓝色的诱捕粘板是黄色的2倍以上;通过优化改进后的蓝色诱捕粘板效果明显高于优化改进前的效果,改进方法:通过在蓝色诱捕粘板两侧涂抹5 mm宽的平行蜂蜜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为多食性害虫,是我国北方为害韭菜、大蒜、圆葱和大葱的重要地下害虫,尤以韭菜受害最重。该虫地下钻蛀为害,对药剂忍耐性强,防治困难。因大量滥用高毒药剂又导致产品中农药残留污染严重,食用韭菜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研究寄主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为明确该虫的发生环境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近年来,隆德县以创建"六盘山(隆德)高海拔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为目标,始终把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示范引导、科技支撑等关键措施,全力推进马铃薯产业扩规、提质、增效,马铃薯已成为隆德县生态、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并将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比如加快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中心建设,按照
利用反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粒度马铃薯粉(70~140目)在70~140℃对乙醇和水的吸附作用,反气相色谱法(IGC)是一种测定吸附剂吸附作用的快速可靠的方法,由保留时间计算出乙醇和水的分离因子和马铃薯粉吸附乙醇和水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s)和吸附焓变(△Hs)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70~140℃范围内,马铃薯粉对水的吸附比乙醇强烈,乙醇和水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过程,吸附的△Gs、△Hs均为负
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是由单位面积的植株数量与单株产量的乘积,而两者都与栽植密度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群体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单株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超出这个范围继续增加栽植密度,便会由于单株结薯量少,薯块过小而降低群体的产量。为探求讷河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克新13号、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667m2种植2
阐述了云南省马铃薯淀粉加工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保证云南省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技术对策.得出结论:提高原料淀粉含量是当前降低加工成本、保障薯农利益、保证生产规模、提高马铃薯淀粉加工综合效益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还列举了国内应用高淀粉品种的成功经验,介绍云南省近年选育出的高淀粉品种(系)。
随着社会、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对马铃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为今后的马铃薯生产指明了方向.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提出了时间阶段性、品种区域性和用途多样性3点新要求,同时对我国马铃薯发展提出了建议,比如改变落后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提高我国马铃薯的单产加强马铃薯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提高马铃薯的质量,政府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化的支持,调整马铃薯出口
马铃薯是榆林市的传统优势作物,为帮助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自然环境、发展空间、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马铃薯发展优势进行分析,针对榆林市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补贴政策、强化宣传培训等措施,大力发展榆林市马铃薯产业.